“你写的东西很难让人读懂,甚至很多时候没有读完的欲望。”
“是的。”
“可是写文字不是就应该让人读懂的吗?”
“确实是这样。总有人能读懂的。”
“我还是不明白。能读懂的太少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并非如此。有人能读懂就好了。我不是为了别人读懂才写东西的。”
“那是为了什么?你看那些优秀的文章,这么多人能够接受作者表达的东西,然后又给作者带来了很多利益,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了,这样不是很好吗?”
“是很好。但我说了,我写东西不是为了别人能看懂才写的。我只是单纯地想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虽然那些你们眼中优秀的文章同样是这种目的,还能让许多人喜欢,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愉悦的。”
“我不太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也许你可以说的再明白一点。”
“我想你很明白了。只是你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来举个很通俗的例子吧。以前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是不是总要分析诗词古文,逐字逐句地分析?”
“是的。我总感觉很枯燥,这也是很多学生讨厌语文课的原因吧。咬文嚼字的。”
“其实,有时候咬文嚼字地分析,才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如果字句里没有深意或者作者的用心,又怎会让一篇文章有内涵,然后流传下来呢?”
“可是现在那些优秀的文章不也能做到你想说明的问题吗?”
“这不一样。你听过很多美文、爆文,很多人也都对此孜孜以求。可是你听过多少人能对一篇文章一直念念不忘的吗?我们要表达思想和观点有很多途径,现在大部分文章都在带着读者走,再具体一点就是,直接让读者的大脑看到表面的文字所代表的含义,却没有让大脑运动起来。所以现在的电影其实想拍好是很难的,一方面要将自己的思想内核隐藏在每一个画面里,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大众的各种观影需求。哎,难!”
“这么说的话,那你也按照拍电影一样的思路写文章不是挺好的吗?”
“可能我火候不够吧,或者我本意不是如此。我很怀念那时候分析诗词古文的推推敲敲,让我觉得那才是对待文学该有的态度。也许现在时代变了,我却想用趋之若鹜这样的成语来形容快餐文或者你们口中的优秀文章。”
“其实还是不太懂你所表达的。但我看得出你的忧虑一直存在。”
“这么说吧。我也能写出来大家都喜欢的文字,其中的方法技巧就是所谓的写作干货吧。加上一点具体的人物事例,或煽情,或有说服力,然后将文章分层分段,脉络清晰。噢,后面这句话是写文章必备的,当然我也是这么做的。然后呢,稍稍加一点优美的句子,就是老师会在下面画波浪线的那种,这是佐料。最后,只要把文章排版好看,最重要的是配图一定要精致到位。毕竟,不晓得多少论文多少研究者对读者阅读的心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好像是这样。故事要动人,要励志,要新颖,总之就是我们喜欢看什么,就能从里面看到什么。字体,间距,排版,颜色,图片,都让人阅读起来很舒适愉悦。而且你这么说,仔细想想的话,每篇文章要表达的一些意思好像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真正在思想上触动我们的实在很少了。”
“写故事的人用词造句不讲究,写观点态度的人文章缺乏深度,写这个类型那个类型的人,又是老生常谈,迎合读者。可终究这是一个时代,也许是宿命。当然,我不喜欢这种。还有,从你刚才说的话来看,你好像懂了一点了。”
“其实也没有。”
“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