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儿子一见到我就诉苦:“妈妈,我在学校遇见不开心的事儿了,我换同桌了,是个女生,她上课踢我,下课追着踢我…”我回头看向他问:“哦?闹着玩儿呢?躲呀?”儿子低下头说:“上课,躲哪去?我离她远点儿,她便挤过来踢…下课后,有大哥哥帮她困住我,让她踢…”
“你?招她了?”
——“没有”
开饭了,我们暂停了这个话题开始享受美味的晚餐,直到次日晨,儿子让我看看他腿上的淤青,这才引起我的重视…
我立刻与其家长取得联系,随后告知班主任,然后深思,如何安抚儿子的情绪?如何教他面对类似的事件?
踢回去?以恶制恶!
告老师?太小儿科!
忍着?忍到何时是个头?
“我的想法是,是男生让轩轩自己解决,不行就打回去,是女生当然不能还手,但要告诉老师,让老师知道情况!”
——监督哥说
“我们善良,不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被别人欺负,要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而且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还手,但要用手挡住,坚定地告诉她这么做不对。”
——小芳老师说
可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告老师”类似这样的反应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是大问题了。
因为,首先这种“不够酷”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进一步遭到同龄人的嘲笑甚至排挤。更糟糕的是,这么容易有激烈的情绪反应的孩子,很容易被真正的霸凌者锁定为理想的攻击对象!
霸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给对方造成痛苦,并且要从对方的痛苦当中获得享受。你越激动就说明你越痛苦,你越痛苦我就越享受。就是说,容易激动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者的攻击对象。
我们首先要做到什么?
从现在开始要怎样培养孩子,才能让他在将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酷”,“够镇定”而不是过于激动?
好在我在《游戏力2》中找到了答案:作者科恩博士一开始就提出了“镇定的第二只小鸡”的概念,意思是说,在孩子小的时候,遇到事情时往往会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来确定这件事情的性质。假如他看到父母的反应是镇定的,孩子通常会认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假如发现父母表现出慌张,那孩子多半会认为这件事很可怕。
根据这个原理,假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遇到社交冲突的时候表现得够酷够镇定,那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现在孩子遇到社交冲突时,我们能够表现得够酷够镇定。
如果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时的反应:妈妈是唉声叹气,爸爸是非常愤怒。而且爸爸的愤怒不仅是针对欺负人的孩子,更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无能表现”。
这是两种典型的在遇到冲突时大人过于激动的反应。大人这种反应不仅不能给孩子任何帮助,反而会雪上加霜。这样的反应让孩子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冲突果然是很可怕的。”同时他还获得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自己很无能”。因此,孩子除了之前已经感受到的对别的孩子的害怕之外,又增加了另外一种感受——对自己的羞耻。这种内外交加的负面感受就会使孩子在下一次社交冲突时感到更紧张。
结论:
今后,当我们的孩子再被别人欺负时,是不是先不要急于教自己的孩子去讨回公道,也不要急于为孩子出头,而是首先让孩子听到我们镇定的语气,看到我们镇定的眼神,继而真实地感受到:这件事看来没那么可怕,没那么严重,我一定有办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