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個餐廳,你不會因為今天你的老闆說你ppt做的很渣,所以憂傷地點了意麵,又點三明治;
你不會因為心情太好所以手舞足蹈點了你並不那麼想喝的軟飲;
附近剛好有一家餐館,你好累,於是坐進去點了一道性價比根本不好的沙拉;
⋯⋯
有這麼多種情況下,你都可能不那麼清醒地吃東西,毫無知覺地吃東西⋯
不僅僅是卡路里,還有約一個朋友見面,看一本書,去一個地方旅行,聽一場講座,買一件東西,談一場戀愛⋯
這麼多的'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我們並不清楚自己究竟攝入了什麼,以及方式對不對,也似乎並不關心。似乎吃,不過是用來謀殺寂寞的藥罷了。
你總是想,儘量多吃一點才是重要的,這樣才能值回票價。
可胃的預算畢竟有限,吃了這樣,就不能吃那樣,後來你發現,只能有所選擇。
再後來,你的美食清單沒有懸念地成了你的個人簡介,時時刻刻揭露著你是誰。
你吃什麼,便是什麼,本來就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你忽然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你本來不是這樣的。
比起昨天的漢堡,其實你更想吃一碗炸醬麵。比起和A吃晚餐,你更想和B去居酒屋聊天。你對黃油是真愛,儘管它總是讓你膽戰心驚⋯
原來吃東西一不留神,也會出賣最純真的自己,原來卡路里,從來都暗藏心機,沒有變過。
你想着,以後一定要儘量保持清醒才行,這樣才不會被情緒擺佈而選擇不當,不會太過飢餓而沒有判斷,也不會因為匱乏必要的飢餓感而鑑賞無能。
進食,想必真的是有所謂完美時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