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千课万人的公益课闫学老师的《上一节高阶阅读课》。闫老师提到PISA2018对阅读素养的定义:阅读素养是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和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文本的理解、使用、评价、反思和参与的能力。回想一下自己最初对阅读的理解,也是停留在了解文本内容就可以了。显然这样的阅读是不深入的。阅读也需要深度阅读,透过文字,发现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能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价,还有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最近我们班共读了《不老泉》,最初问孩子们,如果有不老泉的水,让你喝,你会喝吗?孩子们都会选择喝。随着我们深入阅读,孩子们都像温妮一样选择不喝不老泉水。这本书有哲理的一段话是塔克和温妮的对话,塔克告诉温妮生命是一个轮子,不停地旋转,死亡是轮子的一部分,就在新生的旁边。你不能只挑自己喜欢的,把别的扔掉。塔克一家只是存在,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这段话,我让孩子们反复读、体会。聊书结束后,再问孩子们的选择时,都回答不喝不老泉的水。还有一个孩子说她回家问她幼儿园的妹妹,喝不喝不老泉的水,妹妹说喝呀,我要一直可爱。姐姐说那我和奶奶都会老去死去,你一个人留下来吗?她妹妹一下哭起来,我不喝了,我要和你们待在一起。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对于长生不老的话题,都有了重新认识。
我们习惯了把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尤其是语文老师,这是重点,这是好词好句,都要背下来,记住。今天听了闫老师摘自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一段话: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多么深的领悟呀!回想自己的教学行为,灌输型的较多,启发思考,让学生分享,对话的少。教学不能直接传递信息!高阶阅读追求的是更有深度与高度的思维水平,这不正是当下提倡的深度学习,深度阅读吗?给学生足够地思考、分享、对话的空间。
闫老师用六篇经典文本,进行高阶阅读课的模式。让人很有触动感。虽然我也上了其中的《祖父的园子》《两茎灯草》《珍珠鸟》,可是回想我的课堂,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没有调动学生真正的思维。《祖父的园子》,可以引出整本书《呼兰河传》,关于童养媳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珍珠鸟》,让学生思考,对于作者说小鸟停在肩头是美好的境界。对于小鸟呢?什么是美好的境界?养在笼子里,在四四方方的房间里,是美好的境界吗?当时讲这篇课文时,没有讲这么深刻。看到闫学老师这个问题,我脑海中浮现出看《驯鹿牛仔裤》时的感受。当看到这只野生的驯鹿,因为景区的需要,养了几年后,竟然丧失了基本野外生存的本领。最后只能养在动物园。我很气愤,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无视动物的感受。其实,我们应该在阅读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倡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后自由表达。
智慧课堂,教师就是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具备自由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是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师是照亮一条知识路。带着孩子走向深度阅读,高阶阅读,就是领孩子去打开心智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