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
——读通偶得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这句话本来是褒义,是用来赞扬那种能认清时代潮流、聪明能干的人。这些人才是俊杰。能认清时代潮流形势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算是识时务的人呢?读《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三,汉记三十五时认识了几个人,感觉这几个人可以算是识时务的俊杰了。他们分别是邓禹、贾复和窦融。
邓禹东汉初年的名将,军事家,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名。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长安学习,而且与刘秀关系特别好。后来刘秀起兵,邓禹前往追随,协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可谓是功勋卓著。后官至大司徒,封高密侯,进位太傅。
贾复,儒生出身,王莽末年聚众加入绿林军。后归顺刘秀,随其击信都、攻邯鄣、战真定、破邺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战功赫赫,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三名。后官至左将军,封胶东侯。
光看这两位的基本简介就知道他们当时在朝堂中的地位了,然而二人却激流勇退,主动交出军权,在家潜心研究学问,教养儿孙。
“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邓禹为人质朴,品行高尚。他治家严谨,教养子孙都可以作为后代的榜样。他有十三个儿子,邓禹让他们每个人各自研习一种儒家经典。贾复也同样。他为人正直,有大节。回到自己的宅第之后,关起门来修身养性,一直受到刘秀的厚爱。
还有一位就是窦融了。在王莽时,他曾经担任强弩将军司马,后来归属更始帝刘玄,最后才归属刘秀,其画像得以在云台陈列。后官至大司空,封安丰侯。同样是功勋卓著的他,每次入朝也都是小心谨慎,因为他感觉自己不是刘秀的旧臣。他好几次都请求辞去官职和爵位。他上书给刘秀说:“他只有一个儿子,每天只让他研读儒家经典,让他谦恭肃顺,恪守正道。更不愿意把那么多的土地城市传给他,让他享受爵位。”为此他反复多次请求辞去官职和爵位都被刘秀拒绝了。
这三个人都官居高位,但是他们都是识时务的人,懂得什么时候该“务”什么:战争时候,就努力建功立业;和平时候就努力修身齐家。我感觉这就是识时务的俊杰。“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春秋繁露·爵国》)” 这三位绝对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俊杰。
在刘秀时期还有一位功臣韩歆,官至大司徒。韩歆“好直言,无隐讳”。他当着刘秀的卖弄说天下将会有严重的饥荒,而且指天画地,言辞激烈。结果被罢免回归故里。最后刘秀不能消气,又派使者送诏书责备他,导致韩歆自杀。韩歆提意见固然没错,但是他应该考虑到当时的情境,刘秀已经为王了,作为臣子怎么可以如此说话呢?他是不是有点儿不识时务了呢?
识时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时”是什么时,在当时我们又该“务”些什么。这需要我们做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