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新的结婚离婚大数据出来,很多人都被吓了一跳,因为结婚与离婚的数据对比太明显。今年上半年结婚的558万对,比去年下降7.5%;离婚的185.6万对,比去年同期上升10.3%。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光今年上半年,离婚人数就占结婚人数的三分之一,每三对夫妻结婚的同时,就有一对夫妻离婚。而且离婚率一直在上升,一年内就上升了10.3%,势头太迅猛了。虽然我们也能感受到身边的朋友离婚的越来越多,也知道这几年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在上升,但是这么高的数字,这么猛的上涨势头,还真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过不了多长时间,离婚人士就能和已婚人士平分秋色了。
从这组数据看,在今天能心无旁骛的只和一个人过日子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就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婚姻还是稳固的,结婚就意味着两个人能白头到老,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婚姻就这么短命?另外,大数据也指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有对方出轨、家庭暴力、性格不合、婆媳关系不好、对方有不良嗜好、购置房产等等,给人的感觉,这艘船想要安稳行驶,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冲突还真不少。为了家庭稳定和婚姻幸福,我们真该了解下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婚姻:挑战》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关于婚姻,我们的哪些态度和做法是错的,又该如何应对因此产生的冲突。这本书是研究亲密关系的经典作品,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再版多次,至今畅销不衰。值得一提的是,虽然70多年过去,社会环境已大不相同,本书却依然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有力的指引。可以说,这是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书。
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位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他是名医学博士,接受过严谨的医学训练, 40多年的从业经验再加上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密切合作,他在家庭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算的上是硕果累累。他写的《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这三本书是西方家庭心理学的经典作品,其中《孩子:挑战》是上个世纪很多父母的必读书,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育儿方式。在中国它也十分畅销,口碑爆棚,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本书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为什么有些人想结婚却结不了婚?
第二个要点是婚姻里都会有冲突,为什么有的挺了过来,有的则没有?
第三个要点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纵容与压制为什么都不可取?
下面,我们讲第一个,为什么有些想结婚却结不了婚?
只要是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想结婚,但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想结婚,得到的答案会有很多,有的是想找安全感,有的觉得年纪到了该结婚了,有的是想找个人搭伙过日子,有的把婚姻当成第二次投胎,想通过婚姻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理由看起来都很合理,但都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结婚的真正原因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想要在感情上和另外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渴望,用马斯洛的话来说也就是爱与归属的需要。这种需要我们与生俱来,只是我们有时说不清楚。
我们都知道,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只要在社会上生活,我们就会与他人打交道,会有与他人联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就叫做社会感,说白了也就是对社会的兴趣,它决定了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人缘特别好,很讨人喜欢,而且你说不出他哪里好,就是觉得他们身上有种气质,特别的吸引你,让你不自觉的喜欢他,所以你愿意信任他,和他做朋友。那种吸引你的气质就是社会感。
社会感这东西,并不复杂,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漫长的人类生活中,它逐渐形成,并且作为本能传递了下来,而且为了和现有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它会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重新发展并得到调整。只不过由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我们的社会感的发展程度就有差异。那些人缘好的人,他们成长的过程必然十分有利于社会感的充分发展,因此他们想要融入社会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意愿十分强烈,他们能吸引他人,也能接纳他人,是个称职的合作伙伴。而那些人缘不那么好的人,他们的社会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他们对社会兴趣不大,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也就不那么强烈,虽然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冷漠,也可能很热情或彬彬有礼,但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
恋爱和婚姻都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它的形成与维护都需要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一个人如果本身不具备很高的合作能力的话,他就很难对自己以外的人有了解的兴趣和足够的信任,亲密关系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现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不少大龄未婚青年,他们之所以单身,并不是他们找不到对象。除了一部分是很享受单身状态主动选择不婚外,大部分还是被动剩下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渴望婚姻,很想和某个人拥有持久的亲密关系,而且他们也想尽办法摆脱单身,比如参加联谊活动、相亲,通过征婚网站来认识异性或者频繁出入社交场所等等,看起来他们的对摆脱单身这事很积极,却总是那么不走运,始终遇不到那个愿意和他结婚的人。你要是问他们原因,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一般情况下问题集中在两点,女人指责男人外貌协会,以貌取人;男人则批评女人拜金,要房要车。各个都很委屈,好像自己很真诚,都是对方太挑剔所以才没有结婚的机会。但不得不说,这些理由都太荒谬了。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老天赏饭吃,长得好看的女人毕竟是少数,大家长得都一般,而且长得丑的也有不少,可人家还是嫁出去了,而且婚姻幸福的也大有人在。没钱的男人也很多,人家不也是照样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吗。难道这些人都是例外吗?显然不是。未婚青年这么多,适婚人群这么庞大,只要愿意,总能找到人结婚。不是没有结婚的对象,问题是只要你不选,你就永远不会结婚。这就好比,要想中奖,你总得买张彩票吧!连彩票都不买,只会在那里唠叨中奖没希望,那你就永远都不会中奖。
找个结婚对象真的没那么难,找那么多理由只能说明对婚姻的兴趣还不够大,只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内心对婚姻的恐惧。这些人社会感不足,想要融入社会与另外的人发展紧密联系的意愿也就不那么强烈,对于解决婚姻问题没有一个积极的与人合作的态度,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幸福的能力,也不想和现有的人选一起努力创造幸福。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这么多,内心深处的目标其实是为了逃避社会责任。为了让自己的行动与社会一致,他们还是作出融入社会的尝试,以此掩饰与社会目标的背离。在表面上,他们尽可能大声的嚷嚷着想要结婚,但内心却并不是这么想,所以他们对异性吹毛求疵,态度也并不怎么真诚。矛盾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离婚姻越来越远。
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好懂,那就举个例子。比如,你大学毕业了就得找工作吧,但是你对找工作这事没多大兴趣,因为你特别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最讨厌的就是人多的地方,要工作的话就得和同事、老板或者客户打交道,关系太复杂,而且你又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强,会搞砸很多事,你觉得自己应付不来,所以你就不想搭理那些事,想在家清净。可是你都是成年人了,不能还靠父母养活,不然会被人笑话,而且你的亲戚朋友也都老催你去找工作,于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另类,你也去找工作了。你表现的特别积极,收集招聘信息,积极的投简历,表现的很想工作的样子。但一年多了,你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别人问起你,你或者说那些单位太挑剔了,要求太高了,或者你的专业不对口,不想将就,又或者待遇太低一类的,反正问题大都是别人的,你只是运气不好。于是你就一直在找工作,但是你始终找不到工作。我们都能看出来,问题在哪里了吧。问题不在于工作如何不好,而是你是用看起来积极的行为来掩饰内心对找工作这事的恐惧。你自己对工作的恐惧解除不了,你就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对象这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我们的现状都是我们应得的。找不到结婚对象,问题并不是别人如何如何不好,而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内心深处对于融入社会缺乏动力,对婚姻怀有恐惧。过不了自己这关,结婚就很难。即使结了婚,由于不能承担责任,与人合作的能力又不高,婚姻能够幸福的几率也值得怀疑。
好了,总结下这节的内容,那就是有时候找不到对象还真不光是别人的原因,我们自己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要想摆脱单身,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现实,学会合作,既培养自己的自信,也要给对方机会,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创造幸福。
下面说第二个重点,婚姻里都会有冲突,为什么有的挺了过来,有的则没有?
很多夫妻都有这样的体会,明明俩人之间感情没问题,却总因为一些小事闹矛盾,搞的俩人心情都不好。比如说夫妻两个要出门旅游,一起收拾行李。女人告诉男人,天气预报说这几天降温,让男人带上某件厚外套,男人点点头说知道了。收拾到一半,女人又问,那件外套带了没,男人不耐烦的说一会找。收拾完后,要出门了,女人还问那件外套的事,男人就火了,你能不能别问了,我穿什么不用你管。女人也来气了,问你是关心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男人说,我这么大的人知道天冷自己加衣服,用不着你提醒,你唠唠叨叨太烦人了。女人觉得自己好心被人当成了驴肝肺,甩出一句,你爱带不带,冻死你活该。男人更是狠,我冻死也不用你管。就这样,本来充满希望的旅行就这样蒙上了阴影。俩人一起出门,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憋着一肚子的气,整个旅行也变得像是折磨。
你要说,谁对谁错,还真说不出来,他们都没错。女人提醒男人带外套是出于关心,这个不算错吧。男人呢,天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女人提醒一次就够了,非得这么唠叨也是够烦人。他们都没错,他们只是缺乏合作的意识。
说到合作,我们都知道,想要合作顺利就得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心要往一处想,劲向着一处使,比如互相信任,比如不敌视对方和不压制对方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合作中产生的冲突都是双方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让一方背锅。
我们都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也会要求别人具有合作精神,但是通常情况下,到我们自己身上,就会不自觉的降低了要求,变得不那么敏感。这就是我们常犯的毛病,严以待人,宽于律己。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女人善于合作,她首先就会相信男人是配合自己的,她只需提醒男人一次,男人就会很乐意按照女人说的去做。但很显然,女人不相信男人能听从她的建议,她也对自己不能影响男人感到沮丧和生气,于是她不断的提外套的事,她的提醒有了强迫的意味,虽然她是出于好心,但是男人感觉到的却是女人对他的不信任和控制,所以才会故意惹她生气,即使他已经将外套带到了旅行包里。而男人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比女人好不了多少。女人提醒他带外套,他显然认为女人的提醒是多余的,所以迟迟不肯接受她的建议,在女人最后提醒他的时候,他就开始指责女人唠叨。俩人都认为是对方的错,所以喋喋不休的指责对方不称职。其实问题不在对方,在于双方都没有个合作的愿意解决问题的态度。如果俩人互相信任,能够心平气和的商量,男人感受到的就是女人的关心,而女人体会到的就是男人对她的感谢。所以说,他们的冲突没解决好,其实是两个人合作能力不高,和冲突的关系并不大。
他们的做法在婚姻里很普遍,婚姻里的我们大都是这样的。我们都认为只有表现的强势,才能让对方知难而退,我们还倾向于认为对的肯定是我们,错的肯定是别人,于是我们想尽办法争个输赢。于是,当冲突产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通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指责对方推卸责任。但谁都不喜欢被人居高临下的指责,对方也不会示弱,拉开阵势予以回击。俩人情绪越来越激动,言辞也越来越激烈,你来我往,唇枪舌箭四处乱射,最后两败俱伤。
在这样的婚姻里,两个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总有一方想要压过另一方,所以才会一再地挑起战争,伤害对方。我们不是不爱,我们是真的不会合作,才会让冲突影响了感情。
遇到冲突不能心平气和,只想挑起战争争个输赢,这是不善于合作的人的通病,也暴露出他们社会感的不足。因为如果社会感充足,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方的行为就不会让我们抓狂,我们也会接纳对方尊重对方,不会要求对方服从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两个人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的错误导致的冲突。而善于合作的两个人,会尊重对方,接纳彼此,出现冲突也能心平气和十分友好,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更不会为了所谓的输赢而挑起战争。在他们的意识里,我们比我更重要,解决问题比争个你高我低更重要。
同在一个屋檐下,活动空间就这么大,胳膊肘难免碰到,冲突在所难免。不同的是,有的夫妻感情更加深厚,有的却半途夭折。关键就在于合作的能力,善于合作的夫妻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合作的夫妻,就只会将矛盾加剧,最后伤了感情。
好了这就是这一节的内容,总结一下就是,婚姻考验的是两个人的合作能力,如果社会感充足,合作的意愿也很强烈,冲突就只是加深两人关系的契机。而如果社会感不足,合作的能力不够,即使给再多的建议,也是无用。
下面说说第三个重点,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纵容与压制为什么都不可取?
既然结了婚,大部分夫妻都会有孩子,丁克家庭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孩子也是多数婚姻的一部分,不能忽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怎么和孩子和睦相处。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教育从来不像现在这样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如何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目前我们社会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快乐教育,倡导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施加限制,让他享受自由,快乐成长。一个是要对孩子严格管理的虎妈虎爸教育。这两种理论拥趸者都不少,谁都能没能说服谁。但是在作者看来,两者都不可取,因为这两种模式里做父母的都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
先来说说快乐教育。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孩子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远离痛苦和失望,而且由于中国的国情,很多父母自己的童年过的很苦,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一样受苦,补偿心理特别重,于是所谓快乐教育这类的外国育儿理念便趁机而入获得他们的青睐。
快乐教育很简单,视孩子的快乐为一切目的,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也不加制止,他们认为给了孩子自由,他们就能释放天性,快乐成长,但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多了很多无法无天的走到哪里都招人嫌的熊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不加管束,孩子怎么高兴怎么来,没有形成规则意识,到了学校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社交出现困难,学业也受到了影响,于是父母着急,孩子也过的一点不快乐。
这些父母的错误在于他们自己都没弄清楚自由是什么。给与孩子自由是必要的,但是没有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流行放养式教育的外国,他们在给与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外,也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遵守秩序的能力。国情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会有差异,父母们太心急,对这些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工夫上,误入歧途,当然会出问题。
我们得知道,自由不是孩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这样的自由意味着你自由了别人就不自由了。如果每个人都为所欲为,我们的社会就乱套了。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的纵容下,没有形成遵守秩序的意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遭到他人的排斥,这才成为招人厌的野孩子。
下面说说严格的虎妈虎爸教育。很多父母倒是对孩子不敢放松,但是他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小树得砍,孩子得管,良好习惯得从娃娃抓起,于是拿起大棒左一刀右一刀的修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设置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和障碍,花费心思不少,成效却不大。
我们得知道,规则是必须的,但是严格的管束和限制却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他们独特的个性,不仅压制他们自由表达的欲望,还扭曲了他们的性格。另外,父母的管束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呢?恐怕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威严,他们认为养育了孩子,就理所应当对孩子有控制权,所以管束的方式比较简单和粗暴,不可避免的对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就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斗争。一旦有了敌对的情绪,家里就没有多少和平了。长此以往,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很顺利。他们可能会变得怯懦没有主见,也可能会残酷和无情,这些结果都不会令人满意,所以这种教育方式也应该避免。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放纵和压制都不是和孩子相处的好办法,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父母的问题都是没有尊重孩子,没有将孩子当做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蕴藏无限潜能,能够与之平等对话的独立个体。放纵孩子的父母看似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受苦,实则是从自己出发,代替孩子思考和体验,用密不透风的爱剥夺了他们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在强大的亲情攻势下,孩子们只能屈服。而压制孩子的父母则没有考虑孩子的个性与意愿,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大包大揽的对他们的生活施加限制,大张旗鼓的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们的反抗只能招来惩罚与更严格的控制。如此看来,爱也好,控制也好,孩子们都没有真正的平等与自由,有的是与父母的对立。
当然我们会说,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好心,是为了孩子好。但这话还真的不那么令人信服。问题就恰恰在于,无论父母们是否意识到,他们身上都透露出想要压制孩子的欲望,而这是社会感不足的人才会有的表现。我们看到的是,由于缺乏社会感,父母们也并不擅长合作,为了保护自己的威望,让孩子屈服,父母也将孩子当成了要斗争的对象。有斗争的地方都没有平等,也没有自由,更没有平和,孩子的成长当然受到影响。
为人父母是项重大责任,谁都不是生来就会,我们都需要摸索和学习,而最该学习的就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意愿,了解他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放飞自我的同时不破坏秩序,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释放天性。既不让他们长成为所欲为招人嫌的熊孩子,也不让他们的童年备受压抑。
好了,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要点,总结一下就是放纵和压制都不是与孩子相处的好方式,后果都并不让人满意,正确的方式是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与引导,温柔且有力量。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始终处于人际关系之中,总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工作、社交和婚姻,它们考验的都是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只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我们在这三方面都能表现优异,所以一个好伴侣通常也会是一个称职的好员工和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另外,人际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婚姻不幸福会影响工作上的表现,而工作的受挫也可能会对社交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婚姻里,在与伴侣和孩子的相处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提高自信,并尊重与接纳他们,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拥有成功人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