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问,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要么以为我脑子进水了,要么以为我哗众取宠。但是在我的咨询室里,很多来访者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就会点头同意。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一点,但是我们不妨从一个实际案例来得出答案。
Z是个辍学在家两年的女孩,在生病之前,妈妈对她实行的一直都是360度规划,该交往什么朋友,什么时候该游泳,什么时候该补习,一周除了一些零星的时间,基本上都处于妈妈的严格管控之下,手机和电脑虽然可以使用,但是社交app的密码也是向妈妈公开的,孩子多次抗议也被妈妈以保护孩子的理由顶了回来。爸爸工作非常忙碌,基本上没有时间来管这个家。妈妈是个能干的女主人,在Z没有发病之前,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完美的家,生活富足,孩子听话,夫妻关系平稳。然而,进入初二之后,孩子慢慢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关键是对手工制作这种曾经最喜欢的活动也没有任何欲望了,慢慢不跟父母交往,跟以前的同学好友也越来越疏远,睡眠出现了障碍,胃口越来越差,甚至出现过绝食两天就为了证明看能不能把自己饿死。内在的空虚和无助让她一次又一次地用圆规在自己胳膊上划下了深深的血痕,孩子告诉我,那一刻,她真的感觉不到痛,相反还有一种快意。妈妈带着抑郁症的诊断感觉天都塌了下来,欲哭无泪,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孩子怎么还会得这个病。爸爸看到自残的孩子,崩溃的妻子,将精力从工作中抽出了出来,开始陪孩子,开导妻子。
孩子是如此的脆弱,曾经强势的妈妈不敢再刺激孩子,小心翼翼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得到了以前梦寐以求的权利:妈妈不敢再干涉孩子的私人空间,孩子因为病情原因不仅早就脱离了补习班,最后办理了休学安心在家养病。只要孩子想出去玩,妈妈二话不说马上推掉所有事情陪着孩子一起活动。对于玩手机之类的事情,家长即使反对也是一改以前的强硬作风,而且往往在孩子的坚持下带着担心和焦虑无奈地同意。孩子开始越来越粘妈妈,时刻需要妈妈的陪伴,晚上睡觉也要抱着妈妈,妈妈稍微有些地方没有满足她的愿望就会哭闹很久。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案例中孩子发病前后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孩子发病前,妈妈在家里拥有绝对话语权,孩子在妈妈这里很多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孩子发病以后,妈妈不得不放弃这种控制,孩子通过自己的症状获得了很多以前没有办法拥有的权力,满足了发病以前没有办法得到的愿望。从家庭整体来看,因为孩子的病,爸爸开始回归家庭,妈妈和爸爸以前经常因为双方家庭之间的矛盾闹得不欢而散,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一起把其他的所有事情放到一边,全心全力以孩子为重,以前的矛盾已经无足轻重。也就是说孩子如果没有抑郁,她本人将永远无法获得她目前拥有的这种待遇,而她的爸爸和妈妈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关系和谐统一。换句话来说,孩子本人和家庭整体都受益于孩子的症状,所以孩子潜意识里不能好,也不敢好,因为一旦好了,所有这些获益和家庭的平衡就消失了。
这样的案例在心理咨询中是十分常见的,有些是因为病情得到了以前在重要他人那里没有得到过的关注(即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例如咒骂,也比被无视好);很多完美主义的患者因为这个病症使得自己的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有了一个更为可以接受的解释(尽管他们刚开始往往不太肯承认这一点)。患者本身没有意识到的这种继发性获益,更不会知道是他们自己在潜意识里设置了自我障碍,不允许自己好起来。对于抑郁症病人来说,讨论获益的部分,使得潜意识的需求浮出水面,使得他们明白他们的需求通过其他途径也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就至关重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工作。当然这只是抑郁症治疗的其中一个方面,另外的一些例如加强来访者的自我支持,调整核心信念,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处理早年的丧失感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