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定国:平冤,谦虚,能力有擅长,高大闾门

《汉书》

东海郡有个孝妇,年轻守寡,又无子女,很恭谨地奉养着婆婆,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答应。她的婆婆对邻居说:“我这孝顺媳妇事奉我很勤劳辛苦,我怜悯她年轻守寡又没有子嗣。我年纪大了,却这样长时间地拖累年轻人,这可如何是好啊!”后来老太太为了不再拖累媳妇竟自杀身亡。老太太的女儿却上告县官说:“媳妇杀死了我母亲。”县吏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不是自己杀害了婆婆。但在县吏的严刑逼供下,孝妇最后竟屈打成招。此案上报到郡曹府,于公认为这个妇人奉养婆母十多年,以孝顺闻名乡里,一定不会是她杀害了其婆母。太守不同意于公的分析,于公竭力争辩,最终也未能说服太守,于是他抱着判决书在郡曹府上大哭,并藉有病离开了郡曹府。太守最终还是以谋杀婆母之罪将孝妇处以死刑。孝妇冤死以后,郡中大旱了三年。后来新太守上任,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说:“那位孝妇不该死,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决断,灾祸恐怕是由此而生吧厂于是太守杀了一头牛,亲自前往孝妇的坟前祭奠,并为她立了墓碑,以表彰她的孝行,天上果然立即降下大雨,当年该郡五谷丰收。郡中人由此更加敬重于公。


  已是廷尉的于定国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而行弟子之礼。他为人谦虚恭谨,尤其敬重精通经术的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徒步行走前来拜访的人,定国都以平等礼仪相待,


于定国,继承了父亲善于断案的才能。先在郡里做狱吏,后来做全国的廷尉十八年,断案公平合理,有口皆碑。

后来升任丞相。《汉书》于定国的传,后一半都是汉元帝责问于定国的文字,有几次,崤山以东遭灾害,很多官吏失职,甚至违法行事,元帝责问于定国有什么措施?!

于定国不能应对,甚至手足无措,只能请求辞职。能早点归乡安享晚年,对他来说确实是个好结果!

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有自己能力的极限。人应有自知之明,方能进退有度!

————

成语典故:

高大闾门

当初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世时,他家乡的闾门坏了,同乡的父老止要一起修理闾门,于公对他们说:“把间门稍微扩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过四匹马拉的高盖车。我管理诉讼之事积了很多阴德,从未制造过冤案,因此我的子孙必定有兴旺发达的。”后来于定国果然官至丞相,于永也官至御史大夫,并封侯传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初,汉宣帝听说王褒很有才干,召见他,命他作了一篇《圣主得贤臣颂》。文中说到:“贤才,是国家的工具。任用的...
    李炫成阅读 6,073评论 0 0
  • 当初,汉宣帝听说王褒很有才干,召见他,命他作了一篇《圣主得贤臣颂》。文中说到:“贤才,是国家的工具。任用的...
    李炫成阅读 4,444评论 0 0
  • 隽疏于薛平彭传(二) 于定国(?~公元前40年),字曼倩,他是东海郡郯城县人。于定国的父亲于公担任县中的狱吏...
    黄河歌者阅读 3,984评论 1 11
  • 王莽自述本系的《自本》中说:黄帝姓姚,其八世孙为虞舜。舜兴起于妫水之曲,就以“妫”为姓。到周武王的时候,将舜的...
    倚奇阅读 3,671评论 0 1
  • 汉哀帝元寿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春季,正月,辛丑朔(初一),哀帝下诏,要求将军、中二千石官员,各推举通晓军事、...
    倚奇阅读 3,46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