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一起,从不分开,一次都没有。五年来这是第一次。他喜欢这样,他认为爱人就是要形影不离。”
这段话出现在获得第7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洪常秀(韩)导演的《逃走的女人》里三次。每当金敏喜饰演的角色被问及“你和你老公怎么样?”的时候,这段话便是她拿出的答复。
而正是这重复的回答强调性地显示出女主人公对婚姻关系的感觉,这是她婚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时刻,内在含义就是她在婚后几乎没有其他的社交生活,或者所有的社交中都有他的老公在场,单独外出和别人交流是第一次。
听到这句话,我也很意外,像电影中的其他三位女性一样,认为这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婚姻生活。通常来说,一个女性婚后如果工作,那么必须离开家去公司,如果做家庭主妇或自由职业者,也会有其他的老公无法参与的行程。
而这位女主人公经营着不赚钱的花店,不靠此谋生,婚后五年丈夫出差后才和好友约会、偶遇,是因为婚姻生活真的很幸福吗?还是因为受到男方的控制呢?
对此,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不叙述故事,没有丈夫的出现,更多的是集中于和三位女性友人的对话,让观众的视线聚焦在女性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聊天的内容,女性的生活,去猜测逃走的女人究竟是谁。
不过,尽管女性作为主角,男性在电影中的出场还是很有必要。在这部影片中,出场的三位男性基本上没有正面镜头,唯一的出场方式是与女性进行对话,分别以不同女性的邻居、偶遇者和前男友的身份出现。每段对话都反映出男性与女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观点的摩擦,作为女性观众的我觉得还蛮好玩的。
普通又典型的女性形象
女性对话贯穿于这部影片,主要是女主人公和三位友人的对话,另外也附加了一些体现人物背景和辅助电影主题的其他对话。看似非常随性,但却流露出每个人生活的状态与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她们之间的不同。
第一段主要的对话是和一位离异女性在偏远郊区自购房里面的对话,她们从室内沙发移动到室外烧烤再回到室内餐厅,两人都觉得与人面对面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刚见面时谈到外貌上的改变“你剪头发了像个学生一样,有点疯狂”,而后坐下谈到朋友前夫的工作,打趣道“他就应该失败”,也谈及生活环境“青山鸟鸣鸡叫小农场”、生活方式“素食主义”等话题。
对话的内容含有一些隐喻,比如“公鸡”映射男性,在动物身上雄性也有一种想展现自己的天性,想表现自己的强大和厉害。
通过对话,也体现出这两位女性的不同,朋友非常需要私人空间,而女主人公会更偏向空间的分享。
第二天早晨打开窗看远山,镜头便切换到第二段对话场景。一位独立的女性艺术家坐在窗边书写,她因获得房主的优惠,便毫不犹豫地租下这套精致的公寓。
聊天内容主要围绕着这位艺术家的生活和感情展开,她编舞、当普拉提老师,存了一些钱实现了经济上独立。在酒吧认识一些诸如建筑师、诗人艺术家,有浪漫的邂逅和纠缠不休的一夜情。对话体现了她的价值观,会享受生活,有对爱情的憧憬和冲动。
两位友人有共同点,会在两性关系中制造一些新鲜感,但不同之处在于生活的独立性,也许是由事业和婚姻的影响造成的。身份不同、生活的状态不同,自然展现出来的面貌也会不同。
同样的转场镜头出现,进入第三段对话的场所。友人是一位电影行业工作者,女主人公独自坐在咖啡馆等待电影开场,两位多年不见的“情敌”在这里偶遇。
在看这个场景的截图时我还以为有两位金敏喜出现,她们的着装风格相似,身材也很贴近,如果女主人公没有剪短发烫头,很容易让人认为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
两个偶遇的人尴尬地寒暄一段时间之后,友人向女主人公说了一声“对不起”,但似乎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女主人公观影结束,从影院出来之后,友人给她削了一个苹果。
和第一段对话中的友人把苹果作为饭后小食不同,这里多了一层深意。“苹果”在韩语中的发音和“道歉”相似,一开始女主人公说她吃了面包很饱,便拒绝了。在更加深入地交流之后,叉起了一块咀嚼。不确定导演是否有这样的一层含义,但让苹果以同样的方式出现两次,不得不让人多想。
这两个人,一个婚姻生活中夫妻基本无交流,不希望丈夫太出名,一个如胶似漆,看起来对生活很满意,重复着那段像自动回复的话,反差极大也很有趣,从中就可以看出她们在婚姻生活中拥有的困扰和状态。
三段对话,刻画出了处于三种(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状态和阶段的女性生活,每一段对话都从女性视角出发,谈论的话题很平常,且没有绕开男性。她们谈话的内容都关乎情感,但具体的细节相差很大,诸如离婚、已婚、单身,独立、依附,困扰、无忧等词,可以作为一些宽泛的形容和差异性的描述。
我想,女性自然是可以拥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经历不同的,没有哪一种好与不好,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即可。如果需要逃避,那在某一个恰当的时机选择逃走,神不知鬼不觉也可以。
男性与女性的“交锋”
除了女性对话,影片中也插入了三段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话,并且能从中看出女性与男性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第一段对话是关于“强盗猫”的温和“辩论”。“强盗猫”这个词是从男性邻居口中说出的,意思是流浪的、吃别人家食物的猫。住在郊区的女性出于爱怜之心喂养小猫,猫咪总是会来社区觅食,但邻居家妻子害怕猫,因此都不敢在社区散步,派丈夫来谈判。
在这段对话中,男性一直在提出喂养猫给他的家人带来的不便,说出“人比猫重要”的话,但没有一句话是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丢下一句“总有居委会吧”。
这段关于生命、道德和权利的简短对话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猫到底有没有权利在社区生存?这样是不是妨碍到人?人难道真的比猫重要吗?因为人感到不便就要放弃猫的生命吗?两者有没有共同生存的和谐方式?
我想当然是有的,养猫和喜欢猫的人很多,她/他们把动物当作朋友和家人对待。尽管不喜欢猫的人也很多,但如果因为这点而让它们失去生命,那就是不道德的,这和蓄意杀猫并没有什么不同,和“狗不得入内”同理。人可以自由活动的区域很多,动物自由活动的区域被人占领,它们被逼退,怎么忍心再将它们逼近死亡。
第二段对话是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是争吵,两个人的角色好像发生了转换(电影塑造的角色中,女性往往是纠缠不休的那方)。混迹酒吧的两个人,偶遇之后发生性关系,在女性的认知中“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而这位男性诗人却喊着“我止不住地想你,你也要负点责任啊,你就这么冷酷吗?”
这里似乎就颠倒了往常大家所认为的“应该的”两性思维,只要发生关系那就是有爱情,或者男性在爱情中总是更有“权力”的那方,永远掌握控制权。理论和实际上,正常的两性关系是双方认可,互相尊重,过度的行为会引起极大的不适。
第三段是非常典型的、会令女性感到无语的对话。男性和前女友分手后,再遇见时还保持他那种莫名的自信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怎么还喜欢我啊”,“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是为了我才来的吧”。最后这段导演拍出了女性的避犹不及和男性小有名气之后,良好的自我感觉。
根据我的个人感觉,以及我了解到的,洪常秀的电影中经常拍摄女性,尽管他的对话并不完全是从女性角度出发,其中也避免不了他的男性身份,但能更多地从女性视角出发讨论问题和看待生活,比很多电影重点刻画男性心理而不关心女性心理,更能让我产生一些好感。
作为女性,也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女性,通过电影能够了解女性的多种思维、多种生活方式,打破固有的两性思维偏见,我很受裨益。
对话的魅力
对话是洪常秀电影中常见的传达方式,语言交流的日常化,面对面的亲密性和所处环境的熟悉度,给观众呈现一种生活常态,能使其产生共鸣。
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共鸣,是因为有交流这个过程。
现实中人与人是处在对话环境中的,一方面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输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凝视对方,接收他人的想法,在一个你来我往、循环往复中围绕不同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深入的交流,甚至会提高一个人的兴致,在对话中得到共鸣而产生快感,分歧则产生激烈的碰撞。
而在影片中,对话的场景被聚焦放大,镜头拉近对准人物,我们可以看见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动作,揣测人物台词的深层含义。当我们观看这些细节时,作为场景外的第三者,我们并不参与对话,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却会融入对话中,把自己设想成其中的一个人物,并敏锐地捕捉到自己与她们的相似性。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与电影的对话。两者之间并不产生直接的语言交流,且这种交流耗时长,需要全身心投入,走神不能重新问一句“你刚刚说了什么”,但却意味深长,有丰富的主题和内涵,值得人反复观看、反复回味。
谁是逃走的女人
影片中,只明确出现过一个“逃走的女人”,是第一次约会女性的邻居,一个女孩的妈妈,在某一天就离开家没有回来过。但可以说,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女性,都有“逃走时刻”。
离婚女性从婚姻中逃走。婚姻是一段特殊的亲密关系,不同于血缘关系,在产生矛盾时它更容易破裂和割裂。法律给婚姻提供了开始,也提供了结束的途径。
单身女性从诗人身边逃走。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喜欢。当不喜欢一个人时,面对纠缠,本能的反应就是拒绝和躲避。而已婚女性欲求从丈夫越来越出名的身份变化中逃走,她感觉对方在性格上的改变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诚。
邻居女孩也有自己的压力,许是求职的焦虑令人坐立不安和失眠,凌晨在家门外抽烟才得以排解。
女主人公,五年来终于得到一次机会从丈夫身边逃走。能从丈夫身边得到爱的她,却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不爱对方。对话中无从知晓她的婚姻生活如何,但与三位友人谈论其他话题时的欣喜,恍惚是一种侧面衬托。
回到我们自身,现实中有太多让人想要逃跑到无人区或者大自然的时刻,抛去重复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烦心事。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家庭,其中的压力和烦恼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纵使我们总说要勇敢面对,要乘风破浪前行,但如果有可以逃走的机会,何不试一试呢。
逃走不可耻,逃走也有用。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