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项目,最后都会延期。
为什么呢?因为最后期限不是认真分析出来的,都是靠拍脑袋的。
一、什么是关键路径法(CPM)?
最常用的一种项目进度安排方法是——关键路径法(CPM)。关键路径法在不考虑任何资源限制的情况下,沿着项目进度网络路径进行顺推和逆推分析,从而计算出全部活动的理论的最早开始与最早完成时间,以及最晚开始与最晚完成时间。
以上4种时间,并不是最终项目进度计划中的日期,但是它们能够明确给定的活动持续时间、逻辑关系、时间提前量、时间滞后量和其他制约因素下,可以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段。
在任何网络路径中,进度安排的弹性大小,由最晚完成时间与最早完成时间之间的差值决定,差值称之为“浮动时间”。
一般,关键路径的浮动时间为0,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称之为“关键活动”。
关键路径的时长,意味着项目的最短耗时,如果想让项目的时间更短,那只能压缩项目的关键路径。
二、关键路径法是如何描述一个项目活动的属性的?
一般分为7个方面去描述项目活动的属性。
1.活动代号(ID),用一个简短唯一的活动名称或者标志。
2.活动持续时间(DU),指的是活动从一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长度。
3.最早开始时间(ES),指的是某项活动能够开始的最早时间,只决定于项目计划,只要计划条件满足了,就可以开始的时间。
4.最早完成时间(EF),指的是某项活动能够完成的最早时间,EF=ES-DU。
5.最迟完成时间(LF),指的是为了使得项目在要求完工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完成的最迟时间。
6.最迟开始时间(LS),指的是为了使得项目在要求完工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开始的最迟时间,LS=LF-DU。
7.浮动时间(TF),最早完成时间和最迟完成时间之间的差值,TF=LF-EF。
以上七个元素组成的活动属性,可以用一张表进行表达。
三、如何利用CPM的七要素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一步:绘制项目的进度网络图
按照各个活动之间的紧前关系,绘制进度网络图。
什么是紧前关系?就是在进度计划的逻辑路径中,排在非开始活动前面的活动。通俗理解就是要做B活动,必需先完成了A活动,A活动的完成是B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二步:确定关键路径
项目的路径,往往不只一条,很可能同时有多条项目活动的路径,因此,要找出并确认关键的路径是哪一条。
第三步:顺推
依次计算各个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ES)以及最早完成时间(EF),EF=ES+DU。
如果某个活动有多个紧前活动的时候,当前活动的ES取所有紧前活动中的EF的最大值,即要先完成所有紧前活动后,当前活动才能开始。
顺推可以清楚项目的最短周期。
第四步:逆推
通过逆推,依次计算各个活动的最晚完成时间(LF)和最晚开始时间(LS),LS=LF-DU。
同样,当前活动不能影响所有紧后活动的最迟开始时间,所以,当前活动的最晚完成时间(LF) 取所有紧后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LS)的最小值。
逆推可以找到节省成本的方案(例如按照活动最迟开始时间安排工作,减少了部分人力成本)。
第五步:计算浮动时间
依次计算各个活动的浮动时间,TF=LF-EF。得到最终的网络图。
对于关键路径上的关键活动,没有浮动时间,容不得拖延,至于其他非关键路径的,可能存在一定的浮动时间,并不会对项目产生致命影响。
四、项目进度计划的展示形式有哪些?
实际操作中,总体的网络图只涵盖了大板块的工作,而每个板块中的细化活动是非常多的,因此,需要把每个板块的工作交给对应的部门负责,部门内部进行详细的安排,这些安排并不会直接出现在总体网络图上。
项目进度计划一般有3种表达方式:
1.项目进度网络图
相对复杂,需要学习CPM的知识才能掌握。
2.甘特图
甘特图的横道表示活动,并表明了起止时间,体现出活动的持续时间。
甘特图比起网络图更易读,适合向管理层汇报情况。
3.里程碑图
里程碑图,与甘特图有点类似,但是只标示出主要可交付成果和关键外部借口的计划开始和完成日期。
核心内容来自《极简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