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所能及


“钱所能及”是个成语,我发明的,购物专用。当时正在买鲈鱼,心里忽然拱出来这四个字,意思是咱不差钱。

第四次在这家买鲈鱼了。鱼看上去好像越来越大,价钱也一次比一次贵,分别是19块,23块,26块,和今天的28块。让我看秤,秤离得远,眼神不好,伸长了脖子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加上老板娘先说二斤三两,又立即改口说二斤二两三,心里便略拱,拱出来个“钱所能及”。不差钱,没必要两两计较了,拎了鱼走人。如果是280,超过了我的消费能力,钱所不能及,就得跑,赶紧。

天天跑菜场,永远学不会讨价还价。没法学,总是忘记问价。有时老伴会问,但问的是我。芹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忘记问了。

偶尔问过价,回小区正好碰到老吴:

买菜?

买菜。

萝卜多少钱一斤?

一块八。

贵了。顺立交架往东走,走半个钟头,那儿有家菜场,萝卜才卖五毛。

哦,谢谢。

看一眼塑料袋里的萝卜,不顺眼,看不出凭什么多卖一块三。便不看,反正不差钱。

回想去年9月刚回上海,一进超市就懵了。不用问,超市的标价很显眼,豆角15块一斤,西红柿16块后面还跟着一个8,用上海话说就是老贵了。从小县城到大都市,最初的“水土不服”就是物价。好在用不了几天就服了,不服不行,不服也得服。偶尔会感慨一番,购物袋里没几样菜,五六十元没有了。又想,自己做饭真好,出去吃,人均100块算便宜。在上海,如果有房,光是吃喝用度,你别说,还真是钱所能及。

这些天读叔本华有共鸣,或者说跟苏格拉底他们有共鸣:“我不需要的东西真不少啊!”

并非有多么清高,一味追求精神生活,而是年龄在那儿摆着。

瘦肉塞牙,就不说了,不塞牙而且很好吃的食物,我需要,但只要吃了会三高,女儿就会认为我不需要。我需要,女儿也认为我需要的食物,有时候肠胃不需要,或者说需要得很少,怎么刺激都没用。

再就是身份在那儿摆着,人一退休就啥都不是了。上班那会儿,正式场合要穿正装,穿西服打领带啥的,如今菜场啦超市呀,那些场合都不怎么正式,正如歌中唱的:老子明天不上班,衣服裤儿随便穿。从此穿负装——便装了。穿着上老伴把关,只要干净就行。

其次是发型。有回路过一家高档美发厅,门外广告上大书“发型设计”,忘了自己是寸草不生的光头,乐呵呵进去了。都说“大爷幽默”。光头五年,从未给理发师添过麻烦。

毕竟跟苏格拉底他们不一样,他们是在需要的时候“不需要”,追求的是真理,是精神上的满足。我是在用不着的时候不需要,透着股子无奈。

回头反思,这些年来,我们——我指的不是老年人——需要了太多不需要的东西,明明可以步行,非要开车;明明普通车辆便足以代步,非要开豪车;明明有了一套房,非要再买一套;明明三菜一汤就能满足营养且吃得很舒服,非要大鱼大肉弄一大桌子摆谱;明明可以安安静静过日子,非要满世界吧唧嘴生怕别人不知道俺们日子好过了。

才吃了几天饱饭,有些人就不知道姓啥了。

算了,不说那些人。

管好自己,过好钱所能及的日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