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摘录:
1.孤儿和私生子的反社会倾向不是天生和遗传的,而是环境的结果。
(感悟:认同这一点。假如私生子遇到了一个内心强大,而不抱怨、有爱心的妈妈,以及他周围亲人、同学、老师的关爱、包容、平等地对待,以及看他的眼神也是跟看普通人一样,那这个私生子就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了。孤儿和私生子身边并不多,但离异家庭的孩子并不少,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这不,前一阵子,我认识的一对夫妻离婚了。他们的女儿,在爸爸家里,他的爷爷奶奶一见她就说她妈妈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去了外婆家,外婆家的人又开始说她爸爸奶奶如何如何不好。结果这个孩子被搞得有家不想回,还经常哭泣。她告诉她的姑姑,说她真想离家出走。我想,既然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那就给孩子一个尽量完美的破碎。如果离婚了,请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发生,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只是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不合适。现在,每次遇到班上的父母离婚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会向我说对方如何狠心,如何做的不对。我都会对他们说:“你们在孩子跟前可千万不能说这样的话。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在孩子的内心播种下仇恨的种子。当着孩子的面,不想说对方的好话,但至少也不能说对方的坏话。”)
2.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
(感悟:看了这句话,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句子: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只是“专业”,而是其全部的人格。是的,其实每门学科,无论语文历史地理,还是数学物理化学,都有它自身的趣味,可如果一位老师不当的言行举止,或者不公平的处理一件事情,就很可能让一个孩子对这位老师教的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一个教师有可能对儿童、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时刻会想到这位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老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
3.对于这些在学校里难以适应、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批评或责备是没有用的。相反,批评和责备只能让他们相信,他们不适合上学,并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种孩子一旦获得教师宠爱,他们通常都会成为好学生。如果学习对他们有好处,他们当然会努力学习;不幸的是,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永远受到宠爱。如果他们转学或更换了教师,或他们在某一学科(算术对于被溺爱的孩子来说永远是一门困难而危险的学科)上进步不大,他们就可能突然裹足不前。
(感悟:批评责备不起作用,可现实的学校里,越是这一类孩子,越是经常被老师批评、责备。越批评,越不会进步,越来越差,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看来,学困生也是某些老师的不良态度造就出来的。这几天,我也一直在阅读杨卫平老师的《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书中写到,对于一错再错的学生,杨老师知道,批评是一种方法,但绝对是最差的方法。那杨老师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杨老师采取的是营造气氛,让集体促进他加强记忆。如果某个同学反复犯错误,杨老师就抱抱她(他)——学生犯错,杨老师不疏远,而是更加亲近,给予他拥抱,并且努力把他抱起来,营造喜剧氛围,让全体同学都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温暖。
杨老师的做法就正好是阿德勒书中所期待的。教育该是诗意温暖的生活,它需要我们花时间,慢慢唤醒人的心灵,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暖的陪伴者,而不是暴躁的说教者。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愿意一步一步慢慢来,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地改变,一分钟、一分钟地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