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笔记的大调整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长期没有整理归档,我的笔记体系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目标管理系统的内容混在了一起,我找到不到我的资料。。。
而且我的印象笔记里面有3200左右的笔记量,有大部分的内容没有阅读整理,成为了数据的搬运工,现在的心情有点焦虑,不知道如何调整,有焦虑情绪没关系啊,干丫的!
一、梳理思路
(一)、PORT模型
1.我为什么要用电子笔记呢?
- 电子笔记是知识管理的工具,提高笔记管理的效率
- 让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知识引导行动,让自己产生更多的价值
2.我用电子笔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 知识的管理流程化:收集→整理→实践→分享
- 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反思等
3.想最终达到的成果?
- 建立自己的电子笔记体系,目录结构
- 分享自己使用电子笔记的心得
(二)、GROW模型
1.我的现状
现在收集了很多的信息,但是没有整理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做,简化思考,虽然文章看了,我都知道,知道有什么用。
另外,知识管理系统和目标管理系统是混在一起的,难查找资料。
平时我是印象笔记的重度用户,我最常用的功能包括:
- 收集(灵感、反思、点子、语音、碎片化信息)的功能,相当于便签
- 自制印象表格模板
- 扫描宝,直接同步到大象
- 印象笔记剪裁,微信和网页数据随手收集
- 附件(Office、Pdf等格式)统统规到印象中
- Xmind发送到印象
2.目标
- 笔记树状结构清晰
- 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分离
- 今后更加注重整理内化和输出,让收集的信息为我所用,成为我的一块块小拼图
3.方案
我最主要想分离信息,参考了永澄老师、六哥、曹将的电子笔记体系,我计划把知识管理的部分分离出去,让为知笔记来承担信息收集的任务。这样子在全收集的时候,在源头上就进行分类。
分离出去,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时间在输出,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还是自己一直在没有消化的情况下就一直囫囵吞枣。
为什么不是印象来承担收集呢?印象用惯了,为知笔记在编辑上,样子上还是没有印象使用顺畅。
二、移动笔记
为了防止为知笔记的丢失,在整理好为知笔记之后,再删除原有印象笔记中的旧笔记。下午把信息移动到为知笔记的过程中,出现了些问题:
- Mac版本的为知不支持印象导入,所以换了一台Win一气导入了所有的印象里的笔记。印象笔记的笔记导入到为知笔记很好的一点是说,他是全导入的,定位到印象的个人本地数据库,然后把所有的数据导入到为知中,并且按照之前的一级、二级文件夹的结构,不会更改结构,方案后续整理
- 导入为知附件丢失(音频、表格等),不过影响不大,因为有附件的基本上是我需要留在印象里的
当然也发现为知好的地方:
- 印象的标签也会导入
- 支持Markdown语言,不过我用MarkEditor了
- 为知的目录可以多级设置,收集的时候很方便分类,这里要避免过度细化分类。
三、重新调整结构
原先的笔记夹中有课程,有自己写的日记心情。一边移动,一边就在想整个思路,还是从知识管理的流程出发,学习课程算作输入端,所以把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课程的笔记夹分开了。最终成果:
四、总结
1.我的笔记系统如下:
- 印象笔记。主要是用于行动管理+目标管理系统,日常使用最频繁。定位是整理,发挥输出端的作用。
- 为知笔记。定位是收集端,收集的内容基本是碎片化的信息:微信群群聊、微信文章、网页剪裁、图片。
- 笔记本的命名规则:印象前面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0收集 1 行动管理和目标管理系统 2知识管理系统 3使用应用 4归档
2.在今天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我上个月的感悟,因为一直没有整理,虽然记下了关键字,可我失忆了,完全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感想是什么。所以印象的收集箱要像Doit的收集箱一样每天清理,为知端的收集箱可以定期(一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