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想尝试写对我有触动的地方。
1.
首先有感触的是,发现很多人真切体会到就要失去生命时,都会有很多后悔。最重要的人没有用心花时间陪,最想要做的事情没有做。然后开始分析自己为什么这样,如果还有机会,怎么重新开始新生命。之前读过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读完后唏嘘不已,很长时间想起来都会提醒自己,认真生活,珍惜所拥有。
《此生未完成……》于娟也在分析自己得病的原因,把各种可能都想一遍,在无望的时候求助各派别疗法,还被骗,也有很多平凡但足够温暖的人间真情,她后来也分析自己是因为太不在意平时有规律生活,考试前也会很拼,大概记得这些。
李开复这本书里,也分析自己,一直想要改变世界,想要最大的影响力,在做每件事情之前会考虑价值和意义。他说,其实他的后背一直有一个“肉脊椎”那是长时间紧张,压力,不运动这些原因形成的。他说他感恩这一次生病,他开始花更多时间陪家人,研究怎么吃饭,重视睡眠,运动,不再对每一天都习以为常。
他在书的最后写,脸谱网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 ·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戈德堡意外猝逝,经历者丧失的悲痛,桑德伯格在一篇悼念亡夫的文章中真切地说:
“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虽然我如此心碎,但每天看到我的孩子们,我都会为它们拥有生命而感到欣喜;我感激他们的每一个微笑和每一次拥抱;我不再对每一天习以为常。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讨厌过生日,所以不准备庆祝,我含着眼泪对他说:好好庆祝生日吧,每一次过生日都是幸运的事。”
李开复说他被这段话深深触动。
我在总结这本书的读书笔记里,最后也一定要把桑德伯格的这段话一起记下来,因为我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对生命,怀有真正的感激。
2.
前两天写字时想到一句话:你付出了哪些别人看不到的努力。写完后我去找这句话的原文,李笑来举例说什么是好文章。那些看起来的“信手拈来”都是背后别人看不见的博览群书,反复归纳总结,别人无法了解的搜索方式。文采永远不是创作里的最重要的一环,让文章发光的是思想和内容。
他还提到博客时代和菜头、王小峰可以成为明星,绝不仅仅是“文笔”的功力,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闪闪发光的思想和内容,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会搭建博客。
除了又温习了一遍要为自己做事,不做表现型性格的人外。还有好奇心,想知道王小峰是谁。
我找到他已经不再更新的博客:不许联想,知道他写了几本书《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山上有神》《沿着瞭望塔》。
我们能从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书,受哪些人的影响来了解一个人。李笑来提到王小峰,和菜头,他们都博览群书,有发光的思考,且有份量。但我又会想,按李笑来的理论,他们的个人商业模式是什么呢?一开始是怎么走的?和菜头现在有小程序,王小峰有自己的网店。
最近喜欢用脚去丈量我的周围,发现不到一万步的地方有一家不错的书店。里面很多书是我想读的,马上办了年卡,终于可以更自由的看书了。这也让我对自己要读的书有所思考,比如,可能文学类的书我能读的多一点了。
当有人给我说一切都有方法,都有套路的时候,我很抵触。我想到了千古刘传说要在自己的地盘做自己。想写什么,去不断的通过欲望露出生命的底色,对什么迷恋狂热,就去做。让我触动,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
读书也是如此,有时候发现,那些不经意看的书,哪怕只是一句话触动你,都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火种。比如,这两天看李开复的传记,好像让我更明白了,人最终需要学会先对自己的存在深深感激,才能最终因觉察,因慈悲,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一点。
这是比什么都更重要的事情,不是吗?
3.
看王小峰写书评,也被这一大段话,深深触动。他写的是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
所以,我很欣赏梅比的态度:“我们习惯性地将杂草定义为入侵者,但准确说来它也是一个地方传承与遗产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祖传之物,是一个历经岁月的基因库,与这个基因库相比,我们的房屋建筑都是昙花一现。杂草碍我事的时候我依旧会拔掉它们,但这只是一种随性的破坏,其中还带着对它们的敬意,而且我常常因为心头浮现的浪漫情绪而手下留情。杂草的那种怀旧感,也反映了一个人一生中与它们熟稔了多久。它们总在同一年中的某个时间出现,每一年都会出现,像那些你巴不得他们住得更远些的唠叨的亲戚。它们是草做的时钟和沙漏。对一个园丁而言,顽固守时可能是它们最恶劣的品质,但这也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提醒,告诉你生活还在继续。”
我被这段文字深深打动。
然后我会想,梅比生活在英国,西方的城市人大都有条件生活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中,有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花园,城市有很多公园绿地。所以像他这样有条件去接触杂草的机会远远比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多。他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仍保持一颗敬畏和怜悯之心。
亨利·梭罗写过一本《瓦尔登湖》,以今天的人眼光来看,你会觉得梭罗有点匪夷所思,城市工业化刚刚开始,他便有些受不了,回归自然。用两年的时间记录了他“原始生活”的经历。
我们既没有理查德·梅比的境界,更没有梭罗的勇气,我们对周边万物的关注更多停留在物化层面,缺少对自然界怜悯和敬畏之心。
别以为你晒出自己拍的富有文艺气息的蓝天白云或花花草草就证明你崇尚大自然了,那只是一种对自私的满足而已。你来了,你看到了,你拍下了,你晒出来了,你离开了,你其实并没有真正融入过那个世界。
我猜,如果你有机会看过这本书,当你再一次在城市的钢筋丛林中穿行时,你的目光可能会在某一个角落里长的一株不起眼的植物身上停留数秒钟,或许你会发现,我们和那株角落里的植物命运是差不多的。
我之前读到有人写,生活需要点仪式感,感觉不可思议。读完这些文字,还有桑德伯格说不要再对每一天习以为常,要深深感激。我会想,当我可以做到怀有对生命的深深感激,去对每一朵遇到的花,看到的云,是不是我能体验到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一样了呢。
深深感激也是对生命怀有一颗敬畏和怜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