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来,最常在家长口中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家孩子在家里有多不听话,还是老师说的话像圣旨,管用得很。”每每听到这话,我都要为自己颁下的圣旨苦笑。
我也是个家长,孩子在家的表现我当然清楚,表姐家的孩子就是典型。小学六年来,表姐陪着侄子做作业,孩子慢吞吞,家长碎碎念,眼见得气质动人的表姐沦落成了唠叨的“陪读家长”,孩子却丝毫不领情。前不久,孩子学校组织去素质拓展基地,表姐在朋友圈拍了一张孩子拖着行李箱的背影,附上一段文字——“第一次独自离开我,嫌弃我临行前的啰哩吧嗦。”表姐跟我说,不知道他在学校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
孩子在校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不说,你可能还真的不知道。学校的大门一关,忙于工作的家长只能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时间进入校园,或者通过与班主任的电话交流了解孩子,那张校门似乎让他们的眼前蒙上了一层纱,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校到底是什么情况,就只能在门外默默关心。
你未曾见过他的乐观
上学期我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就被他的笑容感染,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听到他用不同于本土方言的普通话跟同学交流,声音里都流淌着笑意。在学校除了学习方面得不到好评,因为学习上似乎没有能吸引他的地方,倒是课外书、游戏更能勾起他的兴趣。同学们对他倒是没有多大意见。他乐于助人,性格开朗,别人也愿意跟他聊天。后来再渐渐注意到他并非是老师眼中传统的好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也许司空见惯,所以除了偶尔的当面警告、交谈也就没有再多做什么,他也总在我提醒之后笑着接受。“伸手不打笑脸人”,是我一贯的作风。
直到有一天接到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在家犯下了这个年纪不该犯的错,大概严重到了“小时偷针、大来偷金“的地步,家长想以退学来迫他改正。我很惊讶,在学校如此开朗的一个孩子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后来才得知,孩子来自于组合家庭,现任父母均在外省工作,把他留在了一个陌生的家庭,跟着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一起生活。为了解决眼前发生的棘手问题,孩子的继母决定回家陪读。
那日,我见到了这个温柔和气、年纪不大的妈妈。彼时,我才不得己地“窃听”到了属于他们家的隐私。妈妈语气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期许与孩子在家时的各种不争气,认定这个孩子将来很难有前途。我坦诚了自己的想法:在学校,孩子人际交往完全不成问题,做事积极,性格独立,对于一个十来岁进入陌生家庭的孩子来说,他能如此成长已是可喜之事。
对于我的表述,家长很是震惊。一直以来,她和孩子生父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不敢跟老师联系,生怕老师嘴里说出的话让他们无地自容。殊不知,不在他们眼皮底下的孩子有着令人欣喜的一面。
很多孩子,往往在家长面前肆无忌惮,但是当他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团体中,他会收敛起小性子,逐步成为一个“社会人”。
你也未曾见过她的悲伤
还有一个孩子,是我曾经的学生。成绩拔尖、恬静爱笑、待人有礼貌,可是年纪轻轻的她在美好的初中阶段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诬陷自己,简而言之就是被害妄想症。最先发现这一症状的是化学老师。
考试结束,化学老师跟她在走廊上交流,她突然凑近老师,神秘地说:“刚刚走过去的那个男孩子骂了我。”化学老师诧异,她清楚地记得那个男孩子经过她们时并没有说任何的话。“怎么会呢?你认识他吗?他好像不是我们年级的。”“老师,我听到了,我真的听到了。”……化学老师跟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对劲。一个礼拜后,一向乖巧的她突然在教室和同学大起争执,原因竟然也是由于同学骂了她。而经调查,同学仅仅是看了她一眼。她却那么真实地向我复述出了那些难听的字眼。
联系家长,她还是一贯的微笑。仿佛一切未曾发生。家长怎么也不肯相信如此乖巧的孩子会表现如此,他们说在家她一直是弟弟的榜样。我没法说服家长接受这样的事实,按以往的经验,我猜孩子心理上肯定出现了偏差。直到事情过去一个多月,孩子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周末带去湘雅医院检查了,确实有轻微的被害妄想症。原来他们在家里见识到了我所说的现象。
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不断找她了解情况,渐渐地发现她在弟弟出生以后,对于父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弟弟身上产生了不满,然而性格乖巧的她却从未表现出来,父母也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压抑导致自己失控。
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大人们往往欣喜万分,带着粉饰、雕琢这件艺术品的想法开启了孩子的人生大门。可是在时间的不断沉淀中,孩子身上可能沾上各式各样的污点,于是家长们随波逐流的思想占了上风——渐渐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监管,这就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其实我们的家长只要从一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很多不必要的问题都能够避免。孩子之所以愿意听从教师的话,我想更多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引领孩子成长的路上愿意去倾听,善于去分析。
孩子会跟我说:“有时候,我跟我妈才开口说话,就被她打断了,哪里还有兴趣继续说。”所以家长们,了解孩子不一定是在学校,只要他们在你的眼前,你就有很多方法认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