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B端系统的基本概念之后,终于可以进入第二篇章,B端系统的设计方法。在这个篇章中,我们会具体的了解到B端系统产品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系统的道法术。
从道的层面来讲,我认为有两个大的板块,一个是进行系统设计的思维框架,一个是产品经理的认知理念。思维框架是指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的思维指引,先想什么后想什么。而认知理念呢,是指对于用户、需求和价值的判断依据,涉及到产品经理对于工作的深度理解。
先说思维框架,我认为产品设计最基础的思维框架就是用户体验要素。
《用户体验要素》是美国著名的用户体验咨询公司Adaptive Path的创始人Jesse James Garrett在2001年美国发表的,引入国内大概是在2008年。
这本书虽然主要是指导web端网页的用户体验设计,但是他所提出来的这个五层次模型可以衍生出产品设计产品的整个思考层次,所以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理解模型本身,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吸收里面“术”层面的指导。
用户体验要素中最核心的理论就是五个层次模型(如下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层次结构和指引,一方面告诉我们当前的思考是处于哪个台阶上避免思维的混淆,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完整的设计应该包含哪些层次保障设计的完整。
第一个层次:战略层
与C端产品的自主性相比,B端产品的需求更加依赖于业务侧的输入,有的时候业务会比较强势,会直接表达需要对系统的改造要求。然而,无论是处理小的需求还是主导大型的项目,还是规划整个系统,作为产品经理最首要的就是重新审视用户需求,也就是从战略层出发,来识别用户、需求、目标。
为什么要重视战略层?因为产品的设计是从需求出发的,如果对于真实的需求识别不到位,那么解决方案和后面一系列的设计都可能会成为无用功。
PS:这里不会详细讲述用户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后续会讲到。在本文所讲的,是希望产品同学在对待所有的需求时都能产生条件反射——谁?有什么问题?期望是什么?并以此定位出系统的用户、定位和目标。
第二个层次:范围层
上一个层次如果说是在问题的诠释上,那么从这一层开始其实就到了解决方案的层次。
在明确了系统的设计目标,产品同学就将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然而方案本身也是有层次的,最开始的应该是功能范围和流程。
也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事,系统的改动点是什么?涉及到的系统流程是什么?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划分?
书中提到的有一个点可以注意一下:在进行功能范围设计的同时,不要忘了内容的设计。比如,对于C端产品来说,做了一个购物网站的首页,不仅仅要规划出导航、搜索、一些广告位,更要规划好导航、搜索推荐和广告位的内容定位,协同相应的运营部门一同进行规划。对于B端产品来说,在设计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匹配的运营机制是什么,需要哪些资源做哪些投入?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
第三个层次:结构层
结构层重点是指信息架构,可能是多个功能之间的联结关系,在C端产品的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
常见的结构包括:树状结构、矩阵结构、线性结构。
B端产品设计也要思考功能结构,比如哪些功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哪些功能是有关联关系的,哪些功能是有层级关系。做好了信息架构的设计,系统的体验和延展性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四个层级:框架层
框架层包含两部分: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界面设计是指在某一单一页面上交互功能的设计问题。而导航设计就比较好理解了。
C端产品的形态比较多,所以在界面设计上,需要更加深入的结合用户偏好习惯和使用场景来进行权衡设计。
而B端产品相对比较简化,但是也要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一个是注意选择合适的界面元素:注意交互功能表达适宜性;二是注意界面元素的摆放位置。第三个是注意用词和提醒(B端产品专业性较强,需要注意系统概念的设计与用户理解之间是否存在偏差)
这部分可以参考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具体看看如何进行界面设计。
第五个层级:表现层
表现层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主要是指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要关注的主要包括:视觉焦点、对比和一致性设计。
对于一款产品来说,框架设计和视觉设计就像是店面的装潢,不仅家具要摆放得体,更要有设计风格,最好能创造一种氛围感,与店铺品牌的风格,用户的偏好以及消费场景相匹配。
而B端产品的表现层,产品经理不用过于的关注,但是需要保障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色彩的统一性,页面字体和大小的规则的标准化等等,这样才能让用户有一些较为明了清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