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婚姻相关的协议,知名度最高的许是离婚协议。(有无诧异过,如结婚这般重大的事项,反而竟无须签署什么法律文书。)
知名度次高的,可能是婚前协议。经过近年富豪圈及娱乐圈的努力,此类协议的签署目的与内容,大致可算科普成功。唯一可能不是那么广为人知的,怕是其中细节。
比如,协议上约定的财产类事项(如财产赠与/转移),需办完实际转移流程,方生效;又比如,关于感情约束及未来婚姻事项的约定(如必须忠诚、必须生育、几年内不可离婚之类的)在法律上均属无效。(变心,也算是一种人权......)
而关于生育的专项协议,则鲜少听闻。偶尔见诸媒体,亦多为公司强迫女员工签署若干年内不可生育的霸王条款云云(当然法律上亦属无效)。
而家庭内部关于生育事项的协议呢,则仅在社会新闻中偶而提及,这是何故?大概是因为:所谓家庭内与生育相关的协议,大概率无法律条文支撑。纯属自high。
如此看来,此文岂不煞是可笑?结婚育子,顺理成章,自古至今,众人皆如此,签协议又所谓何来?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没有想过,为何近年来,周遭弥漫起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气氛?为何时常有女孩儿半玩笑半吐槽,言道自己一人过的甚好,并不想要添堵去结婚生子?为何有些夫妻,原本日子过得颇滋润,升级为父母后却分崩离析,终落得一拍两散?
为何文艺小清新的好友当了妈妈,转眼便成为吐槽专家?为何生育孩子两年内,会出现离婚高峰期?为何在那些流传甚广,被妈妈们纷纷转发的热门文章内,总会出现狼狈的、状若癫狂的母亲,和被指责到体无完肤的爸爸?
这些为何,究竟根源在哪里?
其实,生育宝宝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就如同婚姻这个项目的多元性,相当之高,但又长期的、有意无意的,被严重低估了。
仿佛当父母无需准备一般。仿佛能生宝宝,就能养育好孩子一般。错的离谱而不自知。
再是温情脉脉的感情,面对一地鸡毛的考验,也很难保持光鲜与体面。婚姻复杂,正是复杂在其一直暗藏变数。而生育子女,则是这变数中至重一环。与其暗自猜测,全凭运气,倒不如将那些变数具化,提前做好应对预案为是。
特别是对女士们(男女在生育一事上,真得很难谈及平等),关乎大半生幸福,凡事务必想周全些吧。毕竟,是嬉笑着签生宝宝协议,还是哽咽着签离婚协议,哪个更好,一望便知。
和家人谈妥互惠互利的合同条款,达成战略合作的美好共识,再来生个爱的结晶,岂不甚妙?
(对于那类规定女性需于多长时间内生育,生育几个,何种性别的“协议”,不属本文讨论范畴)
建议认真签署能满足下述功能的协议:将养娃事项情景化,细化岗位分工与责权利;做好各阶段预案,有效避免风险波动;做出重大问题预警,并提出解决思路;
简而言之,凡他人疯狂吐槽过的,进过坑的,踩过雷的,便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反向操作,直击重点。
具体的条款、格式、文字风格,自定。涉及的内容、问题的拆解、预案的详细程度,越细越好。能做对赌协议交个押金更佳。
重大项目即将上马,未来家庭长期安定繁荣能否保障,夫妻两人能否饭照撮,舞照跳,从一对儿人人艳羡的神仙眷属,成功转轨为温馨和睦的三口之家(乃至未来的N口之家)?这正是关键时刻,确需高度重视,团结一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建议按逻辑顺序拟定协议。
1. 计划怀孕前的方向性预估。
家庭财务安排:基本预算是否充足?总金额?各科目?
家庭结构安排:是否产生全职妈妈/爸爸(全职者,是否于家庭内部核算薪酬?)
家庭权利归属:家庭最高权利拥有者为哪位?(特别是有四老参与辅助时)
大本营如何安排:住自己家?四老家?轮流住?
孩子日常抚育分工:谁主要照顾孩子?由谁辅助?
白班与夜班如何安排:特别是婴儿期夜班,由谁为主,谁为辅?
以上,解决整体方向性的问题,对未来生活框架进行情景描述,统一意见。
2. 怀孕期间,相关任务安排。
三餐筹备:含买菜、做饭、洗碗三段操作,由谁主要负责?
家务劳动:日常家务如洗衣、铺床、整理、打扫......由谁主要负责?
产检安排:由谁陪同?加项如何选择?胎儿照是否拍摄?
婴儿用品筹备:清单拟定、购买、付款、收货、整理,各项目负责人是谁?
孕照安排:是否拍?何时拍?预算是?
孕期度假安排:可否旅游?行动范围?预算是?
孕期是否忌口:是否有禁止食用清单?(螃蟹?低咖啡因的咖啡?)
孕妈妈上下班安排:是否接送?由谁负责接送?
孕妈妈休假备产安排:何时休假?准爸爸是否休假陪产?(如是,何时休?)
亲人助阵安排:四老是否到场?共几位?如何住?何时入场?何时离场?
以上,解决生活逐步转化的问题,力求平稳过渡,进入新阶段。
3. 生育环节,相关问题细化。
生育环节签字权人:生育/手术过程中如需签字,由谁做主?(准妈妈把命交给谁?)
医院条件:住何种级别病房?
预计生育方式:顺还是剖?(万一无法顺,转剖,由谁决定/签字?)
生育期间细节:是否使用无痛?(痛的可不是别人。)
陪同方案:两方拉拉队如何配置?
避雷预案:妈妈推出来后,新爸爸第一眼看谁?第一句话问什么?第一个亲吻给谁?
住院期间安排:请不请护理?家人是否陪同照顾?由谁照顾(此时若新爸爸未积极参与,则后患无穷)
以上,主要解决准妈妈感受的问题,增进感情,避免后患。
4. 月子期的指导性条款。
育儿事项最高决策权人:听新妈妈的,还是听老人的?(丑话还是说前头的好。)
辅助安排:住不住月子中心?请不请月嫂?谁负责找月嫂?
老人安排:老人属观摩慰问型还是下场帮忙型?如为帮忙型,计划帮多久?
日常工作安排:白班、夜班如何安排?后勤(家务、三餐)如何安排?
母婴日常安排:孩子用不用尿不湿?妈妈用不用灌下奶汤?母乳不足是否加奶粉?妈妈能否开空调?孩子是否捆腿?孩子睡何种头型?孩子是否需要趴睡?
以上,主要解决新阶段开始时的各种磨合问题,提前化解冲突可能性,避免新妈妈情绪波动、家庭出现暗涌。
5. 早期养育指导方针。
强制休息计划:长期抗战,需要妥善休息。疲惫的人,是愤怒的人。
各岗位轮岗计划:拒绝找个轻活干一辈子的行为,倒垃圾和带孩子不是一个量级。
情绪调整安排:互相安慰计划、夫妻独处计划。
婴儿早教计划:是否有用另行讨论,家庭内部需达成共识。
争端处理机制。(是文谈还是武谈,是划拳还是摇筛子?不可用“找老妈评理”法,任何一位老妈都不可能同时生了夫妻俩。)
以上,主要解决该阶段身体疲惫与精神空虚的矛盾,避免夫妻因沟通不足、期望过高、体力耗尽等因素导致的感情破裂。
6. 中长期养育指导方针。
买不买学区房?如买,几岁前买?
幼儿园:几岁上?公立还是私立?上不上辅导班?(如上,上何种辅导班?)谁主要负责生活?谁主要负责学习?家园共育谁主要参与?
小学:上公立还是私立?……
中学:送出去还是在国内?......
至此,家庭(如未破裂)已形成默契,仅简单罗列,待日后增减。
如有必要,亦可提前研究家庭扩展计划。
一个娃够么?(再生一个/两个/三个?)
上述,自行斟酌即可。
最后,还需要理智看待生命的多变性,建议增加特别风险事项应对方案,如:
孕期或生育后,两人中一位心有他属,碰上新的灵魂伴侣,如何处理?
孩子出生前/或出生后,经医生确认,或精神或身体,并非十全十美,如何处理?
夫妻或孩子生重病或是产生重大意外,如何处理?
风险,无处不在,提前做好预案,是为人父母应尽之责。
最后的最后,读到这里,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没有提前沟通过这些问题,面对一个孩子带来的遍地鸡毛,你真的可以做到自始至终的温情不变吗?
如果是的话,真的非常恭喜你。有家庭如此,夫复何求。如果,有一些犹豫,有一些不确定,也别担心,平凡家庭,大多如此。
生宝宝之前签份协议,说到底,也还是有些玩笑意味在里面。愿这玩笑,带给大家多一点点幸福的种子。祝福读到这里的您,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