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021.11.05是第十个教学周,授课内容是《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第九周和十周在7个班中结束了这一课的内容。
我的教学环节分为五个部分。
一:谜题引入,引出“呼吸”;
二:说一说对呼吸的认识,了解参与呼吸的结构;
三:感受我们的呼吸,用手触碰到胸腔、腹腔的变化;
四:观察模拟呼吸模型;
五:总结,认识到膈肌的作用。
这一个引入还是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的,而且7个班的学生都容易联想到“大口呼气”“需要呼吸”,我比较满意; 学生对呼吸的前概念认识也很丰富,大部分器官都能说出,但是“膈肌”只有少部分素养好一些的孩子能提出,有些班甚至一个孩子都说不出来,这个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肚子为什么会动呢?人体图片上离肚子最近的结构是什么?膈肌。
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学生非常容易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那里混淆,杨老师在之前的评价中说到,两种呼吸方式不用做太大区分,关键是注意到胸腹的变化,关注到“膈肌”的作用。但是我发现,我每次解释完孩子们胸腔、腹腔的变化为什么有两种结果,一些学生就会不太感兴趣。我觉得我看可以做以下改进,让孩子们觉得更有参与度。说完之后立马调查孩子们的呼吸方式。请“腹式呼吸”的小朋友举手,请“胸式呼吸”的小朋友举手,这样全班都能参与进来,没有被忽视。在研讨胸腹变化时,教材中呈现的是胸式呼吸,我应该请全班同学一起判断,吸气时胸腔一下子扩张了,这是什么呼吸方式?孩子们很容易判断出是胸式呼吸,接下来的判断胸腹变化就统一了,呼吸模拟实验也是采用胸式。
第二个易混淆的点就是“膈肌”。拿出呼吸模型后,孩子们对于各部分代表身体的什么结构很清楚,在怎么模拟呼吸上,孩子们就是会提出两个方案“用嘴吹”、“拉扯膈肌”,孩子们会通过空气大炮联想到拉扯膈肌,这一点让我感到比较欣喜。我没有对孩子们这两种方法做出正误判断,我是问孩子,这两个方法,哪个更好,更卫生,孩子们理所当然提到是“膈肌”,因此我们采用拉膈肌的方式模拟呼吸。但是这里一定要强调不能用嘴吹,否则还是有孩子区尝试用嘴。做完以后,我请孩子们思考“呼吸是自主呼吸还是靠外力呢?”,孩子们直到是自主,继续追问“用嘴吹”是不是给这个模型施加了外来的力,是不是就像接了一个呼吸机?孩子们通过思考就很清楚了,用嘴吹或吸是不恰当的实验方式。接下来乘胜追问:“那么控制着呼吸的开关是什么?”大部分孩子都能认识到是“膈肌”,甚至区主动纠正还在说是嘴、鼻子的同学。
最后一个困惑点就是,一些孩子在看到胸腔剖面图 的3D动态图会被吓到,但是我又觉得这种图比画的那种更直观,不太想轻易舍弃,这一处还不知道怎么处置会更妥当。
以上就是对《感受我们的呼吸》的全部思考。
后记:这篇原本应该在11月5日写下的反思日记直到现在才开始,上周出现了挺强的抵触情绪,但是经过上个周末,心态倒是好多了,没有那么慌乱了,也算是因祸得福吧!不抛弃不放弃,我要做个幸福的科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