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找人倾诉;上大学后;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写文章;前两年,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画思维导图;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只想思考。
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因为这点事情心情不好,思考为什么要去在意莫须有的东西。
很多年前,我亲爱的美妞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单身爱之语》。
这是我少有的会反复看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盖瑞·查普曼。他写的爱之语系列,我都很喜欢看。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和美妞相互确认了彼此的爱之语,我的爱之语是肯定的言辞。
迈入青春期伊始,我开始迫切的想要不断的获取认可,通过别人证明自己。严重时,将自己变成了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
甚至性格扭曲,对每个人,都带有目的,想要收获同等的好。
每次与人相处,都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并迫切的想知道。因此会时不时问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如何。
多数时候听到的答案都是敷衍的,浮于表面的评价,迷惑了我。不甘愤怒,袭向我,有一度觉得自己做人很失败。
父亲曾劝我,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我做不到。
参加工作,在职场里,磕磕碰碰,开始学会讨好自己,努力的不去在意同事的眼光。尽管学会拒绝别人,却又受不住别人的怨怼,心生焦虑。
人生数十载,朋友不多,可以倾诉的对象越来越少,过去,我擅长用文字宣泄情绪。写文章的好处,不止是发泄,更能有助于思考。
写着写着就释怀了,想着想着就想开了。
多年过去,再次细读爱之语,发现自己依然没有变化。肯定的言辞,就像养料,滋养着我。
养料有一个副作用,需要经常施肥,否则,容易衰竭。
好在,肯定的言辞,不一定非得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自己。
这些年情绪趋向稳定的法宝就是,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不追逐别人的光,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