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听过无数次,每次都觉得蛮燃的,念多了突然就有了自己的版本:
做人如果活不出自己,跟死鱼有什么区别?
我是最近才有这样的感受的。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不小心青春溜到了24岁。在校园里好像没有时间流逝的感觉,知识在增长,阅历却太少,所以即使研究生出来我也是一副青涩模样。
2012年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一家梦寐以求的外企,可是不到半年就因为一些身体健康因素不得不quit。然后辗转北京,深圳,宁波,后来到亲人比较多的合肥。
从2013年起我终于开始慢慢恢复元气,再次开始工作。从最简单和低级别的工作做起,再换城市,换工作到上海,做的工作稍微比前一份有技术含量些,但也不是太难。
一做快三年,稳稳当当,积累经验,新交朋友,结婚生子…生活轨道严密而规律,和我之前一路折腾完全不同了。
也许是折腾怕了。试过一个人到陌生城市面试,拖行李,深夜打不到车,随便找个旅馆住,睡不着,恐惧…所以这三年,一切按部就班,不急不缓,不好不坏地走着,也确实,这样的节奏和步伐换来了“靠谱”“淡定”“稳重”“可信赖”的评价,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里。
如果说读书加毕业后第一年属于懵懵懂懂的折腾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傻冒儿和幼稚,不断碰壁,不断感到世界的寒冷,那最近三年就是自己在跟这个世界言和磨合期。小心谨慎地遵守着规则,冷眼观察身边百态,默默总结经验,然后有点不甘心地发现:确实,这世界是有成形的规则的,不管成文不成文,遵守它们,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可,更容易让自己生存。虽然很多规则,自己不明白也不喜欢,但无妨碍使用。
就好像学会了升级打怪。
2
可是马上三十岁了。我总觉得三十不一样。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少年盼长大老人叹人生如白驹过隙,一不留神,四十在前面招手啊。
如果继续这样的模式,我可以想象得到自己未来:
白天忙于工作。应对各种细节,有抓狂,偶尔偷懒,也会负能量;推动项目前进,慢慢练就职场女性,职业经理人。晚上回家,疲惫不堪,但也要努力化身完美麻麻,带孩子,管理家,沉沉睡去。假期和大家一起,人挤人,回家或是扎堆去景点。像一个戏子,换装,换妆,赶场,演这人生的各种角色。
这样不好么?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其实挺好的。但是,每一步,都是在复制别人的路,没有哪里不可替代,没有哪里不有章可循。唯独,缺了我自己的梦想。
那些我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想成为的人:去支教,去认识更多的人,去写作,去画画,去记录,去成立一个绘本漂流馆,去做心理咨询师,去做一个分享者,成为某方面的一个“大家”…他们就这样,被丢进快速开行的人生列车后面了吗?
承认吧!缺少梦想照亮,生活也就少了内在驱动。做得再好,也不过一熟练工,熟练地在已经设定好的路线上跳来跳去,更谈不上丰盛的生命。
我终究还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的吧。
3
但是这三四年与世界和解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我非常感激。至少让我有种基础的安全感。然而我想要活出更丰盛的生命,更闪亮的自己,就不能止步于此。
我相信人来到这世界上,人人不同,都有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内在的优势,力量,并与之连接,活出自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世俗的东西不难得到,也不值得倾尽一生去追寻,自己内在的生命,才值得。
开始持续写作,持续内省,并扩展自己,是我实践“活出自己”的起点行动。短短一个多月,我已经发现自己的改变,不可思议:
上班我不再想磨洋工,也不再纠结,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做事。我制定时间计划,把工作分解,试着用积极心态做事,并告诉自己我不是在给别人打工,我只是为自己。你猜怎样?我的工作效率提高,心情也变好。下班了我把读书、带宝宝、写字、购物、与人沟通合理分配,竟然比以前睡觉得还早,事情做得还多。拖延症?早不知道哪里去了。
一个月的时间,我在简书上已经写了近5万字,超过了我最初定下的“每天一千字”的标准。虽然还没有多少人看,也没有上过首页,但我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写东西现在很快,给甲方过文案也比以前返稿次数少很多。
这样大大鼓舞我坚持下去。而且我深知,“一时的激情是不值钱的”,也不期待一时出成果。所以我只要求自己认真地坚持下去,并不断修正和总结。
从未像今天这样期待每个明天,期待每一天。同时保持着警醒和专注。就这样把自己一点点激发,把日子过成繁花。
今生也唯愿,生如夏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