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我是冯唐。
今天讲讲在商业的环境里,在油腻的世界里,做个读书人,书生本色。
曾国藩在他漫长的做事过程中,一直不敢忘的,一直强调的,就是自己是个读书人。我记得杨绛老师也说过,你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综合这些成名、成家、立德、立功、立言的这些先贤先哲,这些过去的猛人,这些过去成事的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在强调读书这件事。
书生本色
那好了,我先从曾国藩的一句话开始:“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说我们这些读书人,有人说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失去了很多钱、失去了很多名、失去有很多利,怎么看待这件事?就是“失之笨拙”,因为我们笨,因为我们拙。我想各位在工作里边也难免说,因为我是一个老实人,而失去了机会,失去了这,失去了那,怎么看这个事?
曾国藩说得很清楚——认,就是认可这件事,你要认,说,我这样很好,因为我是一个笨拙的读书人,失去某些机会、失去某些钱财、失去某些利益、失去某些名,无所谓,而且这是应当的,我认。这是第一层,记好:第一个核心词是“认”,不要把它当成一件坏事,在油腻的世界里做个笨拙的读书人是件好事。
第二点,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以勤补之”,就是我勤奋一点,我起得比别人早一点,我睡得比别人晚一点,我玩手机比别人少一点,我无效社交比别人少一点。“以勤补拙”,这像一个老生常谈,像是一句废话,但这块儿说的是以勤劳去补笨拙,没有说以投机取巧去补笨拙,以跟风随潮流去补笨拙,而是说以勤劳去补笨拙。这是第二个核心词“勤”。
第三个核心词是“慎”。“以慎出之”,就是当我们以勤补拙,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事,希望能够成事、多成事、多成大事的时候,要谨慎,谨慎什么?谨慎油腻,谨慎那些在桌面之下的,见不得人的行为、思想、言论和人。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就是我们本质是个笨拙的读书人,挺好,我们拿勤补之。我们很谨慎地冒头,很谨慎地成事、多成事、持续多成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们需要避免的,就是卖弄智慧,不要认为油腻是某种智慧,否则我们的失误会更多。
这是曾国藩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告诉我们:在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的修行过程中,自诩为读书人的,就要以油腻为耻,以卖弄为丑,以笨拙为本分,因此而有所失,有所缺,那是求仁得仁,读书人就该认命。
这个也是我当时读完这句话的深切体会,我们最多在安于笨拙的基础上,比别人勤劳,比常人谨慎,剩下能做成多少事,是天给的。但其实在实际过程中:一,如果这种笨拙的读书人,又勤奋,又谨慎,他很难做不成事;第二,如果是笨拙的读书人,又勤奋,又谨慎,他能够把风险降得非常低,他会变成一个行走的避雷针。你会发现,哎,这个人为什么能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而他周围的人出各种莫名其妙的坏事,而这个人一直没有出这些事?那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读书人一定要记住,自己不是社会人。
清浊之辨
现在我手头没有白板,如果有白板,大家想象我们在一个白板上画四个象限:
横轴,左边是笨拙,右边是聪明,这个轴的维度是聪明程度;纵轴就是竖轴,上边是勤奋谨慎,下边是油腻,这个纵轴的维度,你可以说是油腻指数。我们用这两个轴,把这张白纸分成四个象限。
左下这个象限是什么?就是他又笨拙又油腻,这种人我们在世界上也常见,这种人的定义就是“人渣”。我建议各位躲躲这种人,就是又笨又油腻,总是希望得到在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见识、在自己的智识范围之外的事情。
左上象限,就是他有可能有点笨拙,但是他非常勤奋谨慎,很本份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类人叫“基石”,就是“基础”的“基”,“石头”的“石”,这是我们应该找来做朋友的基础,如果你身边这种人越来越多,你就会成事越来越多,成大事越来越多。这是成就这个世界、成就你的基石。
咱们再看右边。
右下象限,这类人聪明,但是油腻。这类人,我定义成“欺世”,“欺”是“欺负”,“世”是“世界”,这类人习惯上欺负世界。说,这个世界就这德性,我就是聪明,我就是可以降维攻击,我就是能够不排队,我就是能够加塞儿,哪怕你比我还聪明,我就能提前一步把事办成,你办不成的我能办成,你干不好的我能干好,你得不到的我能得到……这种欺世盗名的人,希望各位远离。这类人不可能做到一直成事、一直成大事、一直持续地成事,我认为不可能,历史也多次证明,往往能够在局部短期成事的人,劈他们的雷就在路上。
极少数人在右上象限,又聪明、又勤奋谨慎,这些人往往可遇不可求,往往会造成某种突破。你如果是一个基石型的人,如果你能偶尔遇上这种造成突破的人,多占他们一点时间,多跟他们交流,多跟他们一块儿工作。这些有道德操守、又勤奋谨慎、又有聪明才智的人,能够帮助你打开你作为基石之上的潜力。
独善其身
我再往下说。除了曾国藩交代的“安于拙”“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我不得不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一种常见安排。
大家听过一句话,叫:
“得志则行天下,不得志则独善其身”,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如果你遇上贵人,遇上机会,你的见识、能力、修行又到了一定程度,别人给你机会,让你去干,发挥你的聪明才智,那请努力去做。是关公就该耍大刀,是张飞就应该打大仗,你就去,你就以国为怀,为天下多做一些美好的大事。得志,你行天下。
不得志,我在其他的课里也讲过,不得志有可能也是一种常态。那如果没人赏识你,你遇不上贵人,或者贵人(敲敲木头)出了某些事情;如果说你没有足够的资源,让你去行天下;如果在行天下的过程中,因为别人、因为各种不小心、因为各种意外,有些雷劈到你身上,怎么办?我不得不说,这种不得志,对于读书人,甚至对于顶尖的读书人,都是很常见的事。
如果大家看历史书,常常会看到一个词,叫“被贬”。也就是说,皇帝觉得你不好,甚至可能都到不了皇帝,下边低好几个层级的官员认为你不好,跟皇帝说一声,说,不好意思,把这个人发配出都城,去一些偏远的地方,比如说海南。说苏东坡被贬了,然后去海南玩,我们现在听上去是一个挺惬意的事儿,那个时候的海南跟现在的海南是两个概念,那个时候是充满瘴气的,非常荒僻的地方。去了之后,有可能你一辈子再也回不来了,一辈子再也没法儿跟你的朋友吟诗作赋喝酒,然后你再也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亲人了。而且也很有可能,因为你自己的身体状况,你不太抗造(不太结实),在路上或者得病,或者就势就挂了,等等,那是一个很惨的事。
那这种不得志怎么办,你不得志,你就跳楼吗?
有可能那时候你连楼都没法跳。中国文人、中国读书人,给自己强调的是,“不得志则独善其身”。你如果行不了天下,你把自己管好,把自己管乐呵了,把自己周围的人照顾好。
其中包括一个隐隐的倔强,就是说我独善其身,我再等待下一个行天下的机会。皇帝回心转意了,又有贵人出现了,时来运转,我还可以再去行天下,为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好了,那这种“不得志则独善其身”,怎么做?
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斤粟”,书中自有各种开心的地方,而且读书不仅能让你快乐,还能为你将来再行天下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成事的修行者,先别论自己多有名、多有钱,先不要每天总要百度自己,又有什么样的新闻,又有谁骂你了,又有谁夸你了,先不用去看富豪榜,先别跟人比谁更有名,谁更有钱,先问自己读了多少书。
今天你读书了吗?
这周你读书了吗?
这个月你读书了吗?
今年你读了几本书?
我知道你看抖音了,我知道你看微信朋友圈了,我知道你看微博了,我知道你看这些新媒体,看了这些短视频。没问题。但我想问你的是:
你读了多少书,纸书和电子书,多少能给你滋养的书?
你敢回答这个问题吗?
你明年能再问自己这个问题吗?
最后,送大家一个对联: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冯唐成事心法》,每周二、周四晚7点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聊聊你的思考,也特别欢迎大家点击音频页面的分享按钮,把这一期分享给你的亲人、爱人或者朋友,甚至你的敌人,我们下期再见。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我是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