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4岁高龄的作家阎刚分享了他的长寿心得:“能吃能睡,没心没肺。”这看似简单直白的两句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先说“能吃能睡”。阎刚先生曾直言:“你不是贪污分子,自然吃得下,睡得着。”这句话虽直白,却一针见血。那些落马的贪官们,昔日或许享受着山珍海味,但内心却满是恐惧与贪婪。事发前,他们举杯欢庆时也如饮鸩止渴,入睡时更是噩梦缠身;事发后,只剩下悔恨与绝望。相比之下,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虽平淡无奇,但他们能在忙碌一天后,心安理得地吃一顿家常饭,在安稳的睡眠中恢复精力。这种对比,正是“能吃能睡”的生动写照。
再谈“没心没肺”。当然,这并非真的指缺乏头脑,而是一种豁达通透的处世态度。它意味着不生气、不着急,心胸宽广,学会宽恕他人,不在非原则问题上斤斤计较。生活中,很多人却常因一点小事陷入情绪的泥沼。比如在网络上,网友们常常因为不同的观点或些许利益,展开激烈的骂战,原本理性的讨论迅速演变成人身攻击。这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心情,还污染了网络环境。如果大家都能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又何至于陷入如此纷争呢?
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回溯历史,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流传千古。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并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选择宽容避让,以大局为重。他的豁达最终让廉颇负荆请罪,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而战国时期的庞涓则恰恰相反。他心胸狭隘,对孙膑的才能嫉妒得发狂,屡次设计陷害。最终,他在马陵之战中兵败自杀,害人不成反害己,成为被人唾弃的反面典型。
放眼世界,南非的曼德拉同样是豁达的代表。他被囚禁长达27年,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曼德拉没有被仇恨吞噬,反而在苦难中孕育出更为深沉的宽容与大爱。出狱后,他一心投入到促进南非种族和解的伟大事业中,用行动诠释了宽容与豁达的力量,赢得了全世界的敬重与赞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特勒,他被仇恨和野心蒙蔽了双眼,妄图以战争征服世界。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无数人带来了灭顶之灾。然而,历史不会饶恕他的暴行,他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悲惨自杀的下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罪人。
谈及宽恕,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的“我一个都不饶恕”掷地有声。他的不饶恕,是对旧制度的愤怒声讨,是唤醒民众的激昂号角。但从个人健康角度而言,长期处于愤懑不平的状态,也极大地损耗了他的精力。尽管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但这份长期的激愤无疑是导致他仅活到55岁的重要因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季羡林先生。他一生历经磨难,在特殊时期遭受不公,却从未被仇恨蒙蔽双眼。平反后,他潜心学术,平和生活,活到98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杨绛先生也是如此。她和家人在特殊时期遭受不公,却选择宽恕与放下,专注于翻译创作。她在《我们仨》中传递温暖与爱,活到105岁,诠释了宽容豁达的力量。
再看当下,胡歌初入演艺圈时,凭借青春朝气崭露头角,却不幸遭遇严重车祸,人生急转直下。重新出发后,质疑与非议如影随形,但他没有被这些负面声音裹挟,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演技的打磨中。凭借《琅琊榜》等佳作,他成功逆袭,用作品说话,以豁达从容的态度赢得了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尊重。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有些明星在名利场中迷失,因一点小事就与他人针锋相对,在舆论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不仅形象受损,身心也疲惫不堪,在喧嚣与纷争中失去了宁静与口碑。
科学研究也表明,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免疫系统往往更强大,心理压力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更小。这与作家阎刚的长寿秘诀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保持内心平和、乐观豁达对健康的重要性。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试着改变心态,把那些不必要的烦恼都抛掉,日子就能过得轻松又自在。说不定,长寿和幸福就会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