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孔子杰出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在鲁国和卫国为官,极善言辞。
朔,每月初一,新月出现之日。
告朔,一项包含祭祀仪式的政治活动。告,读gù。上告下之义。
饩羊,用于告朔之礼的祭祀用羊,是未烹过的生羊肉。
本对话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发生在鲁国,且子贡为官而孔子闲居期间。子贡看到告朔之礼仅沦落为献饩羊的形式,于是想干脆连羊也省了。与孔子商议,孔子则不赞同,告诉子贡“你爱惜这羊,我爱惜这礼”。
周天子每年冬季颁布次年的历书,并派遣使者送到各诸侯国。诸侯国有了历书,全国才知道每个月初一是哪一天,才能分清四时节气,安排农业生产。各国分别受书,供奉于太庙。
中国古时历法采用阴阳历,有大月小月。其中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每个月初一需要是朔日,则每年大小月安排并不固定。由历法官员观察天文地理,才能确定大小月的计划。计划定好后,便是历书,由周天子颁布给诸侯国使用。若天子不颁布历书, 则诸侯国便无法准确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重要节气所在的日子。
诸侯国君在每月朔日,要登上专门建造的高台远望,意在观察天地风云,称为视朔。当天观察所得,要由专门官员负责记载。视朔体现了国君对历法和气候情况的重视,也就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进而是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视,故视朔是一种礼,由诸侯国君主导。
视朔而后要行告朔。国君登高远望后,要举行早朝,相当于每月一次的例行国务会议,听取当月卿大夫的政务汇报。推想国君视朔所见,也会告知卿大夫。告朔之礼举行于太庙,向太庙奉献饩羊作为贡品。
这应该是周朝初期的情况。到了春秋时期,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也开始不重视礼。告朔之礼逐渐不被重视应早于鲁僖公多年。《左传·僖公五年》记载了鲁僖公行视朔,后人认为是对僖公能修礼的赞扬。到孔子时,又过了二百多年,可以推想告朔之礼荒废更甚,可能仅奉献饩羊了事。
子贡欲去饩羊,固然是务实主义;孔子欲留饩羊,则并不仅是理想主义,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
视朔、告朔,是世人所称之礼,但其实也是一种国君的权力。周朝诸侯皆由天子分封,依礼天子授权诸侯,照顾诸侯。诸侯通过视朔告朔之礼,体现了历法这种资源也是由其拥有者——周天子授予诸侯的。诸侯尊告朔之礼,便是尊重天子,进而是自重,以彰显自己权力的来源,以及对重要信息资源的掌握。鲁国国君乃至其它诸侯国君逐渐荒废周礼,便是对自身权力合法性来源的漠视,实为不智之举。
·按·
地球绕日一周需时365.242天,每四年多出一天。现行西历每四年闰一天才能平衡差异,使历法有效运行。农历则曾每十九年闰七个月,如今则五年二闰。
上古时,科技条件有限,准确确定节气,颁布历书以指导农业生产,乃是圣王功德。《尚书·尧典》中有记载尧帝组织历法工作的政绩,为后人传颂: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其中“殷仲春”,“正仲夏”,“殷仲秋”,“正仲冬”,分别是通过观察天文地理以修正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季节的节气。今天我们都知道春分秋分日夜均等,夏至冬至日夜最长。
周时天子颁布历书,诸侯接受后按历书执行祭祀、农业生产等安排。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由天子掌管,相当于中央部委。诸侯统治一方,没有这方面组织和资源,故要依赖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派人到诸侯国去颁布当年历书,诸侯国举行仪式接受历书于太庙之中,使者也受到表示感谢的招待。这是一般认为的告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