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并起,天下纷争不断。今日王候座上宾,明日转为阶下囚。可谓是人命比草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人惶恐、个个自危。
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各展本领,各自争渡。能依附的依附,能连合的连合。
在这个纷乱的年代,老子主张以静为下。强弱大小各不同,各有积攒所需所求,如想更好的发展,大者宜为下。
为下是一种谦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我发展壮大的模式。
谦受益、满招损,过刚易折、弓满易断。为人处事,治理国家也是如此。骄傲自大的人招人厌恶,恭敬谦逊的人受人尊崇。
大到治国,小到自身,皆是此理。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后,有一群汉氏江山的迷弟拥护他。但刘备并持宠而骄,而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出山相助,建立蜀国,征霸天下,成为一代雄主。诸葛亮也就此大展才华,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反观杨修虽有大才,却恃才傲物,不把曹操放在眼中。屡次仗着自己的聪明,使曹操下不来台,最终落下个命丧黄泉的结果。
为下,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处世的心态,一种心境,是发自肺腑的谦逊。心中有光,则不会面向沟渠。懂得谦德之道的人,处荣不惊,受辱不惊。居届堂之高而不自傲,处江湖之远而不自怜。
易经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全吉之卦,“亨,君子有终”。时时谦、事事谦,君子吉而终。
水至弱,不争却利万物。“礼多人不怪”。礼就是谦的一种表现,放低自己的姿态,并非是无能的表现,而是真正君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