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8.
突然间想起来一句很让人伤感的话:“十年前不是1997年,是2007年。”
在家乡,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三个最重要的节点:一岁,三岁和十二岁。我曾猜想,这样的看法或许是因为一个新的生命,一岁代表着生,三岁代表着长,十二岁代表着成。
十年前的2007年,正好是我的十二岁。
在家乡的风俗里,这三个节点的生日是会被大操大办的,可因为我不是家里长子,家境也不比那些富裕的亲戚,所以十二岁生日那年,记得只是父母和爷爷奶奶,陪我吃了一顿饭。
或许是自幼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缘故,时至今日,心里也对父母并没有太多的依赖感。从小跟着祖辈生活,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村里夏日停电的晚上,在火炕的窗沿上点亮一支跃动的烛光。
那时候的我总是趴在窗沿趁着余晖就着烛光,握着小小的铅笔赶写着作业。记得爷爷爱坐在炕头我的身旁,侧身椅靠着窗沿,一只脚搭在灶台,手指和嘴巴娴熟的抽着一支红塔山。烟头的一明一暗,伴随着“嘎吱嘎吱”的声响,是奶奶踩着缝纫机,哼着不知名的曲儿,给我缝补着衣裳。
“他们该给你好好过一次生日的。”
奶奶总是突然会冒出这句话。在老人家的眼里,十二岁的生日是孙子的成年礼。纵使不是长子亦或者家境普通,也不该这样草草的处理。她的心里,期待着给孙儿一个亮堂堂的成年礼:亲戚不在多,姑姑舅舅们在就好。礼不在多,来家里一起吃个饭就足。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奶奶重视的,是想给我一个平等的机会。可后来我也慢慢知道,平等,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不可能越过哥哥成为家里的长子,同样也不可能跟那些表亲兄弟一样,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带荣光。
生在煤省,长在煤城。从小跟着家人和小伙伴们混迹在山头的各个煤矿铁厂,记忆里总是新不过一天的衣裳,和指甲缝里黑黝黝的家乡特产。在我的家庭,几乎里里外外的每个大人都和煤炭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打小就知道煤炭的好坏区别,耳熟各种运费单,煤炭价,几矿几区……除此之外,亲戚们的煤炭成就,煤老板的奢侈和一夜暴富,也是我从小看到大的真事儿。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奶奶就上过一年的学,心里却总有着说不完的大道理。小时总是对我耳提面命:关于珍惜读书,告诉我她小时候一边放羊,一边蹲在学堂墙外听同龄人的读书声,然后她把羊栓在一旁,自己拿着小树枝听着声音自学写字。关于努力,告诉我竞争就像一群人上楼,比你好的人一步一步稳步上升,你却在贪玩儿。等日后醒悟三步并做一步,大汗淋漓,别人却早已在风轻云淡中上了顶层……家人都从事煤炭行业,因此叔叔从全校第一,全镇第一,入实验班读名牌大学,最后坐办公桌,是整个家族的荣耀一般。“唯有读书,”是奶奶从小到大的教导。
14年高考。自己的成绩在一众的表亲兄妹们中算是最好的,当时家里安排我们一起去海南大学。那时大家长叮嘱,志愿只报海南大学,然后他特意赶赴海南大学去谈。最后的结果是人事变迁,海大无望。不过给了另一个选择,北京交大,2+2,大三大四去荷兰,研究生去澳大利亚,全程近百万。父亲问我,我只是笑了笑,选择了自己分数可以去的学校,而两个表妹则走了家里安排的这条路。而此时此刻,大四,刚过了23岁生日的自己独自坐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刷着空间,看着表妹晒着阿姆斯特丹的生活,自己看了看桌头的申论,不经意笑了笑。原来人的轨迹,真会因为一个选择而彻底走向不同。
可自己长大了,不是么?父母给你的,是出身,而自己走的才是人生。如果当初自己花费百万去走同样的路,对于自己的家境来说是不现实而太自私的。
或许说,我们都长大了。慢慢清楚的认识到,原来漂亮的女孩真的可以当学霸读211985,原来帅气的男孩也真的可以篮球打的好,家境好,学习也好。之前的不信,只是因为你没有遇到。世界很大,那是别人的出身和人生。或许我们也该庆幸,尽管自己的出身不可更改,却也还拥有未完待续的人生。
鸡汤是没有用的。时代在变,我不会说努力就会有好的生活,不会说莫欺少年穷,更不会开口就是一句“我有一个朋友……” 我只知道,读完七部厚厚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记忆最深的,是它的结语。最后的我,随手翻开一页书,拿起钢笔把它写到了空白处:
“成功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