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焦虑情绪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群的主要心理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焦虑的根源,并针对如何有效应对焦虑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焦虑,这个似乎无处不在的“隐形杀手”,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主旋律。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青年群体中,有超过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焦虑情绪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焦虑的根源:
1. 生活压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高房价、就业难、职场竞争等现实问题令青年忧心忡忡,而这些压力无疑成为焦虑的主要诱因。
2. 社交媒体依赖:社交媒体的普及使许多青年人深陷虚拟世界。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过度关注他人的生活,从而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不满和焦虑。
3.行动力有限:快节奏时代,我们被人潮裹挟着前进,生活压力与庞杂的信息已经让青年人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而面对这种焦虑,使青年人愈发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有些人会试图用毅力与自制力逼迫自己硬扛着对抗,去尽快获取某些成就。这导致他们可能在短期内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去完成一些任务量不小的学习或工作,但时间有限行动力有限,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焦虑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以上的三种,是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主要焦虑来源。
但归根结底,焦虑最根本的根源在于:欲望大于能力。
某些同龄人的成就就摆在那里,让人自惭形秽。但回顾自己,想要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没努力的也知道自己很难得到,越想越焦虑,越想越觉得自己无能。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而焦虑,是对自己无能的不安与不甘。
想要解决这种焦虑的现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提升自身能力。
可我们都很想提升自身能力,“我不想提升吗?你说的什么废话?我不知道?”
很多人都知道,而又有很多人明明知道但却迟迟无法实现提升,所以长期在焦虑状态下无法走出来,以至于摆烂。
我也曾这样。
因为我们陷入了一种学习误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很多阶段之后才能成就。
这不是我们应对考试的那些死知识:我背了几首诗几个单词而我的收获就是我背下来了。这种短期内效果显而易见的学习,让能力的获取显得遥遥无期。
因为这种见效的对比,我们很容易放弃。
“我不是没有坚持,可我都学了这么久了,一点用都没有”。
应试教育的那个套路只能用来堆砌知识,而能力是知识的释放与转化。学习只是表面的那一层,最重要的是用大量的学习引发思考,从而用思考带动行动,进而用行动转化改变,而改变就是能力的提升。
一味的学习,你没有给自己深度思考的时间,没有给自己为那些思考而行动的时间,更没办法转化那些改变。长此以往,你看不到效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效果,而与此同时,繁重的任务和自我压力让你十分痛苦,你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法耐下心来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因为知识能转化成力量。而有些人的状态就是消化不良,吃的再多,你消化不了吸收不了也只会给胃增加负担。
所以提升能力是:学习+思考+行动+反思。
最后送给亲爱的朋友们:
“耐心不是毅力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因为你能看到你的成果而选择耐心坚持下去去,从而愿意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一点点的进步直到实现延迟享受,同时不受别人的影响而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才是真的耐心。而你用毅力一味坚持着耐心去等待最后的成果,那不是耐心,是拿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