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平生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这一个“未完”着实该恨,我们很难知道那些悲苦女子的结局,只能通过第五回里的判词来小心翼翼地猜测和揣度。
红楼的主要女性角色中,在80回前就知道了结局的,秦可卿是一个,晴雯也是一个。秦可卿第十三回就死了,在书中是病死的,但经过各家考证,最终认为可卿是被公公逼奸,活不下去而上吊死的。而晴雯死于第七十七回,她的死去,也宣告了整个大观园中女子的青春的逝去。
而其他人虽然看不到结局,但也能大致推测。譬如王熙凤肯定是死的最惨的那个,“一从二令三人木”被解读为被休,至于怎么死的,没个定论;而元春可能是死于弓弦之下,诱因可是政治因素;迎春死于家暴;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常伴青灯古佛……那么黛玉和宝钗呢?
根据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以及之后黛钗的反应,我们几乎可以判断,宝钗选择了面对世俗(搬出大观园),可能嫁给宝玉,可能流落,可能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金簪雪里埋),终不会得善果。而黛玉呢,她应该死得比较早,这点从芙蓉女儿诔那句“公子多情,女儿薄命”对晴雯的悼词几经改动,最后变成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这句所有女儿的,尤其是针对黛玉的悼词可以看出。而由她葬花的行为,她那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决绝亦可以知道,她选择了死在自己的青春花园而不愿意落入世俗。至于死因,也有觉得是病死的,正如“黛影”晴雯,也有觉得是上吊而死的,因为那句“玉带林中挂”。
而我们不难看出,身为红楼梦女主角的林黛玉,她似乎受到一些偏爱。她就这样看起来轻轻巧巧地,似乎并没有收什么折磨地死了,死在了贾府大厦将倾之前。她没有像可卿那样受到侮辱,没有像妙玉一样“污淖陷渠沟”,没有遭遇流亡,没有沾染一点她不爱的世俗污浊,一直到死,她都洁净,死在承载了她整个青春的大观园,她死了,还一直是宝玉心中的“意难平”。
可是黛玉必须这样地死去,她的使命让她必须这样地死。
这里不得不谈到黛玉这个角色的特殊性。她生于那样一个时代,却既有娇美柔弱审美典范的一张病西施的样貌,又有男子难以匹敌的智慧和见识,她已这般美好,却还看到了世俗的丑恶而超凡特殊——这样一个女主角,旁人怎么敢写,也就一个曹公!而这个人,红楼梦的女主角,通篇无衣妆具体描写,无容颜具体描写,脂评家族中无此一人,也就是说,现实中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再联想到黛玉还泪的仙子的身份,黛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心灵寄托吧。
这样就不难理解黛玉为什么这样死。她代表了对封建礼法的抵抗,对世俗的叛逆,而她这样地死去,既合她自己的性格,我认为,也是对整本书主旨的诠释。
而黛玉与宝钗的对比更是有趣。既然曹雪芹和胭脂斋都将她们放在一起说,那我们就把她们放在一起对比。宝钗是牡丹,而黛玉,是芙蓉;一个是陆地上最热闹最成功的花,一个是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子;一个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一个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同样美好,但完全不同。高鹗的续写颇受非议,但那一回“薛金钗出闺成大礼,病绛珠魂归九重天”却很精彩,喜剧和悲剧的交加,美好的诞生与美好背后更深处的幻灭,几乎是全书的高潮了。宝钗和黛玉的美竟然不能合一或者互相借鉴,这岂止是曹公的意难平。
在这个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红楼一梦中,林妹妹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地走,宝姐姐尽了全力在世俗中求全,也不知结局如何,我想,曹公深意就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