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为基,筑问题解决之桥——对问题解决式学习流程的思考与实践

        在《世界如我们所教:问题解决者培育手册》中,问题解决式学习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提出的14步“问题解决式流程”,以“培养共情”为起点,以“庆祝”为终点,这一独特设计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与项目式学习同样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深入探究这一流程与传统项目式学习流程的本质差异,剖析“共情”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如何避免“共情”流于形式,对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解决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与传统项目式学习流程的本质差异

      传统项目式学习流程通常以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为开端,学生围绕既定的主题展开研究、实践和展示。它更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一个关于“设计一座环保建筑”的项目中,学生可能会按照教师给出的设计要求,运用所学的建筑知识进行设计和建模,最终展示设计方案。

      而14步“问题解决式流程”以“培养共情”为起点,这一设计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他人的理解置于问题解决的首要位置。它不仅仅关注项目本身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他人的感受、需求和困境的感知。以解决某社区老年人生活不便问题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深入社区,与老年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内心需求,从而产生共情。这种从情感出发的流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为后续的问题解决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从终点来看,传统项目式学习以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为结束,重点在于评估学生是否完成了项目任务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而14步“问题解决式流程”以“庆祝”为终点,这里的庆祝不仅仅是对项目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展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认可和鼓励。它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成就感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共情”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深入理解问题本质。共情能够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当学生与问题相关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时,他们能够了解到问题背后的复杂情感和实际需求。例如,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时,学生通过与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沟通,能够感受到受欺凌者的痛苦和无助,以及欺凌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家庭背景。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仅仅是解决表面的现象,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当学生对问题相关者产生共情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中。因为共情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在看到贫困地区儿童缺乏学习用品的情况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共情,从而积极组织募捐活动,为贫困儿童筹集学习用品。这种基于共情的动力是内在的、持久的,能够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

      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共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当团队成员能够相互共情时,他们会更加尊重彼此的意见,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例如,在一个小组项目中,如果成员之间能够共情,当某个成员遇到困难时,其他成员会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提高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

      三、避免“共情”流于形式,转化为行动动力的策略

      创设真实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问题相关者的处境。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例如,在开展关于环保问题的项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受污染的河流边进行考察,让他们亲眼看到河水的污染状况,闻到刺鼻的气味,从而产生强烈的共情。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将共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引导深度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与问题相关者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而不仅仅是表面的问候。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和需求。比如,在与社区老年人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问一些关于他们日常生活困难、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问题,让老年人感受到学生的关心和真诚。通过深度交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增强共情的深度。

      强化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问题相关者的情感。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关于残疾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残疾人克服困难、努力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坚强和不易,从而产生共情。之后,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将情感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共情行为是否真正帮助到了问题相关者。可以通过与问题相关者进行回访、收集反馈意见等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生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学习用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受捐赠的儿童进行书信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捐赠给贫困儿童带来了实际的帮助时,他们会更加坚定地继续参与问题解决活动,将共情持续转化为行动动力。

        14步“问题解决式流程”以“培养共情”为起点的设计,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共情在问题解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避免共情流于形式,真正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动力,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除了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运用“共情”解决问题,生活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同样可以运用“共情”进行沟通协调。比如通过“共情培养”,可以增进夫妻情感理解。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夫妻之间沟通不畅往往源于彼此缺乏对对方内心感受的深度理解。例如,一方工作遭遇挫折,心情低落,若另一方没有共情能力,可能无法察觉其情绪变化,甚至会因对方暂时的不佳状态而产生不满。通过运用书中培养共情的方法,夫妻双方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情绪波动,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一方表达工作压力大时,另一方能回忆自己类似经历中的痛苦与无奈,从而给予更贴心的安慰与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忽视。

      同时,运用“共情”,尊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这些差异在夫妻相处中容易引发矛盾。共情能力的培养能让夫妻尊重彼此的差异,认识到对方的行为和想法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有其内在根源。比如,一方喜欢安静地在家看书,另一方则热衷于社交活动,通过共情,双方可以理解对方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不是强行要求对方改变,而是寻找一种平衡,既能满足各自的需求,又能增进夫妻感情。

      可见“共情”的妙处。培养“共情”能力,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美好生活助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