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暑假,很多长时间没联系的同学们再次联系起来,
群里天天热闹的99+
最开始的几天,
初中群集体回忆初中的美好时光,
高中群集体回忆高中的美好时光,
有的同学在感叹,啊,时间过得真快,开学就大四了,要去实习找工作了。
我因为复读一年,相比于他们急冲冲讨论工作和未来的模样,我有些悠闲的在群里吹牛逼。
渐渐地我发现,
其乐融融的表面也无法掩盖我们相差甚远的实际。
同学A煞有其事地说:"现在读书没什么用,大学到处都是,看你们,读这么多书,现在还不是找不到工作?
同学B附和:"就是啊,我们单位有个新来的大学生工资都没有我高呢!"
而有的同学则是有些心急问这问那,
"你们在广州的,觉得那边环境怎么样?"
"能怎么样?竞争压力特别大,压根就没有混出头的机会!"
"那上海呢?"
"上海更不用说,消费水平高就算了,工资还低,我都打算过年的时候辞职回老家呢!"
⋯⋯
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还有问明年谁要考研,考去哪儿,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之类的。
大家热热闹闹的嗨了几天,群又恢复到潜水时的平静。
有位老同学来问我,"你怎么不继续在群里嗨了?因为你,大家都热闹起来了。"
"我有事儿啊,忙!"
我正劲儿地编故事,总之挺忙的。
我不知道如何说清楚,
时间和位置的距离我们可以跨域,而想法上的差距我们怎么去跨越?
晚上的时候,我和我爸说起这个问题,
我问他,"你觉得年轻人应该去大城市多闯一闯拼一拼试一试比较好,还是留在小城市过现实安稳的生活比较好?"
我的用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我以为老爸会顺着我的思路,告诉我:“世界那么大,年轻人应该去看看!”
他说,这个真的要看情况,他给我举个例子,
“你哥,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虽然还很年轻,可是我们却不想放他去广州闯荡,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有些不解,在我的个人想法中,我偏向于支持哥哥去闯一闯的,我反驳他,“如果他不出去,他就没有压力,没法改变。”
爸爸的声音有些低沉,和平时与我开玩笑有显而易见的差别,
他说:“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应该去大城市闯一闯的,你哥他没读几年书,前几年说去广州的时候,我们问他,去了住哪里?这最基本的问题都没办法回答我,更不用说去了以后做什么工作,通过哪些渠道找工作了,他压根就没有一个统筹安排的概念,他去了我们能放心吗?”
我有些着急的反驳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他去了,总会想办法解决的啊!人有了压力才有动力!”
爸爸有苦笑了一下说:“完美安排和毫无准备的差距,你读了这么多书,难道还分不清楚吗?不是有力气就能有饭吃,你哥要真的去广州了,找不到工作没钱花,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那伤心的不还是我们吗?”
爸爸很厉害,一针见血。
父辈们思考事情,总是首先想好退路,不至于无路可退,而我们想事情,总是首先想到未来,以至于忘记眼前的现实。
年轻,意味着使不完的力气,总觉得要大干一场轰轰烈烈才能不枉年少!
我们似乎一直觉得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无论如何,反正"我们还年轻"。
年轻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成本,
时间很贵,容不得我们浪费。
纠结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发展,应该依照个人的性格,适合即最优。
并不是在大城市发展就风光无限;
并不是在小城市发展就安稳无忧;
现在的尺度就在"适合"的这个度,到底怎么样才算是适合?
个人远见、野心、执行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详细的解说可以编一本一公分厚的书,善于使用搜素,了解自己才能做最好的选择。
经验都是别人的,路却是自己的。
祝愿大家都能走好自己的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尊重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