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段落的开始,作者用四百多字的篇幅,对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后半生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感觉有点莫名其妙。但内容却大气磅礴,充满魔幻色彩。让奥迪亚的顽强、幸运、杰出和与众不同跃然纸上。这种颠倒人物事件发生时间顺序的叙写方式,在这部小说中反复且大量出现,我似乎已经习惯了作者这种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无逆反心理,甚至十分欣赏。
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何迪亚并不在马孔多。所以作者在介绍过他之后,便从他临行前的一句嘱托起,把浓墨重彩集中在了阿尔卡蒂奥身上。何迪亚他们把马孔多交给阿尔卡蒂奥,希望他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但阿尔卡蒂奥对这一托付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从掌权的第一天起,他便显露出发号施令的嗜好。他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也敢肆意妄为。以至于他的奶奶乌尔苏拉每次听到他胡作非为的消息都会向他大吼:“你是个杀人犯!等奥雷里亚诺知道了,会把你给毙了,我第一个去放鞭炮。”甚至骂他是婊子养的,家里养了个怪物。乌尔苏拉执鞭毫不留情地打这个不屑的孙子,挺身而出纠正他的错误决定,救下亲象里正,还释放了被他关起来的囚犯。并开始做主镇上的事情。她固然性格坚强,仍不禁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哀恸。她感觉十分孤单,只好到栗树下的丈夫那里徒劳地寻求陪伴。怎奈何迪亚深陷无意识的深渊,对她的哀怨无动于衷。
唯一能让乌尔苏拉感到安慰的是阿玛兰妲与皮斯皮之间爱恋加深,只差定下婚期。但最终却因阿玛兰妲的拒绝导致皮斯皮割腕自杀的惨剧发生。阿玛兰妲的行为不仅让乌尔苏拉悲伤欲绝,无法理解也无法容忍,也让我这个读者感到悲哀和不解。阿玛兰妲的行为,或许有她的理由,但无论怎样讲,都只能说是心理扭曲,或者说是恶魔心理,鬼怪心肠。她不光害死了善良的皮斯皮,也把自己折磨成了残疾人。但她的悔恨和痛苦,显然是自找的,连她的亲生母亲都不生怜悯,世人凡知情者谁会同情。我想马尔克斯能把阿玛兰妲写成这样,一定有他的特殊用心。或许世间有这样的狠人,她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某些与她亲近的人死去,或者让这些人和她一样活在痛苦之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像阿玛兰妲这样的人应该十分罕见。在插叙皮斯皮为爱阿玛兰妲遭到拒绝而不惜割腕自杀,被乌尔苏拉隆重安葬之后,作者又借下令全镇为其守丧之举把笔墨回落到阿尔卡蒂奥身上。这个乌尔苏拉家的不肖长孙,竟然以不配布恩迪亚家人感到很荣幸。他找自己的生母庇内拉发泄兽欲未果时,还骂生母是尽人皆知的婊子,不能不令人倒胃口,唏嘘不已。不知马尔克斯是为了夺人眼球,还是有意无意地烘托善恶的报应。
差点就乱伦了,多亏庇内拉有计谋,舍得为儿子花钱,才扭转了乾坤。儿子终于有了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桑彼达)这个妻子,到阿尔卡蒂奥被任命为马孔多首领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阅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这是插叙中的插叙,马尔克斯简直太牛了!
接下来又转悠到了阿尔卡蒂奥生父那里,扩散到想方设法把一些土地登记在生父名下收取租金,滥用公款。令乌尔苏拉生气指责他是家里的败类!但当两军对垒展开肉搏战时,姑姑阿玛兰妲正像个疯子一样四处找他,这个当祖母的正不顾纷飞的流弹在家门口等他。阿尔卡蒂奥最终被判枪决,他在临刑前首先想到的是乌尔苏拉,给女儿起的名字也是乌尔苏拉。
又一个大的自然段总算看完了,到底看了多少遍已经说不清了。我突然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好像面对着一桌很硬实的大菜,吃得很香,但一下肚马上就觉消化不良。再三回味,还说不出个什么名堂。目下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只要把人物关系弄清楚,把大致发生哪些事件记下来,把优美的辞章都找到并欣赏一番,已经足够了。说实话,阅读这本书真的不太轻松,把所有的情节都记下来也不容易,但是有看的欲望,有学习的兴趣,有联想的空间,就是快乐的。
我还悟出,《百年孤独》这本长篇小说,仅仅看几遍,记住它万紫千红的故事情节,知道它的大致含义显然是不够的。这是一座藏满珍珠翡翠的宝库,甚至是一部饱含生命哲理与人生智慧的经卷。值得仔细思考,有必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体悟到它的真谛和价值。
我不只赞叹马尔克斯是绝对的语言大师,也高看翻译本书的范晔老师。这本译著在喜马拉雅演播中获得好评,足以展示它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有百看不厌百听不腻的特别效果。
就提高写作技能,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言,更是有特别直观的指导意义。马尔克斯刻画人物的精妙与独到,令人拍案惊奇,抒发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腻柔软而又直达心灵深处,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他对插叙、倒叙手法的运用,那叫一个出神入化,无人可比。他对文学语言的驾驭能力更是卓尔不凡,在书中随处可见他独特的用词造句,令读者大开眼界。这是我读后感写到占本书四分之一时的粗浅认识,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与其他读者的感受相同。敬请美友和文友们多多指教,相互分享阅读这部名著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