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作家轶闻救,至今人称徐耀良

https://mp.weixin.qq.com/s/-WnXzsxenPD4BmV9EqnT7A

  这是链接的作家坤元君收入的我的一篇旧作,收到作家馈赠的一百贝,特此感谢!

烽火连天忆江抗,

余光更写沙家浜。

感谢作家轶闻救,

至今人称徐耀良。

今天早晨,我读简书创作者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推介名闻苏州的作家徐耀良的散文《行走在沙家浜》后,心潮澎湃,难以再懒躺在床上,遂起来口占一首古体诗,因为即兴而作,更因古体诗造诣不深,所以写得不合平仄韵律,不合七绝,遑论打油,说是一首有些古风的顺口溜也无不可,还请高明的有识之士笔下留情,因为我也不会说你们装逼(特指那些不懂诗词的,专写诗词的不要误会)。

我认为如果大家来互相切磋也不是不可以,但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来跟人摆擂台打擂,更吐槽诋毁别人,这种文人相轻的作派可以休矣。至少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文章就是天下第一,无人可比。

作家在这篇文章里,盛赞苏州老作家余光(即徐耀良)潜心写作沙家浜,更赞叹他深情回忆抗日队伍江抗的故事,热情洋溢地赞扬他为了一事一人,专门跑很远的路,查找很多的资料,采访很多的人,赞扬他为了抢救遗闻轶事而一丝不苟地工作的精神。

今天读到作家的文章,我就不禁回忆起由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著名京剧戏《沙家浜》。想起沙家浜,我的眼前就浮现出当年弥漫着烽火硝烟的阳澄湖的芦苇荡前沿阵地,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的新四军为了抗日,他们驰骋沙场,叱咤风云,英勇杀敌,他们如一股钢铁洪流向日寇碾压过去。

我更想起了《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率领伤员在阳澄湖的芦苇荡中战风斗雨的故事,他们的抒发豪情的唱词至今还铭刻在我的心田上: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崇高品质人称颂。”

烽火连天忆江抗,余光更写沙家浜。这句很好懂,这就是说,余光更加勤奋地去写沙家浜,是为了把江抗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奋斗的美好回忆,镌刻在人们的心田上。

感谢作家轶闻救,至今人称徐旌良。这句更好懂,基本上不需要解释,是个人都好懂。像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妇孺皆懂的诗,我们应该多多效仿,那种把诗写得让人不懂得不偿命的事,我们还是不要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