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什字有两个读音:十(shí),以及甚的平声(shén)。然而过去曾有将什读「zá(又作zhá)」的案例,这一读音失收。
这个问题的起源是小学时候,数学老师是一位老太太,她普通话上课,应用题中有「什锦糖」,她读「杂锦糖」。当时我就奇怪老师是不是读错字了,然而那个年代,觉得老师都不会错的,就没有细究。
后来发现不少人将「什物」读「杂物」,在大一伊始研究行政区划时候,超巨星同志赠送我的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中提到了「通什」这一地名:
1986年6月,以保亭县的通什镇以及畅好、红山、毛道、南圣区,琼中县的五指山、毛阳区,乐东县的番阳区等8个区、镇设立通什市(县级),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领导。「通什」,黎语意为树下田。因该镇初形成时,一片田地被许多古老大树所围绕,故名。
百度百科「通什镇」词条:
据《通什市志》记载:冲山古时称通什峒,“通什”是地名,黎语意为“一片田地”。“通什”是黎语的汉字译写,读“tong,zha”。
根据有道词典引文,似乎「tongza」更常见。物种通什梭链蚧的双名法Elagatis tongzaense也说明曾经这一地名读「通杂」而不是「通十」。
新浪新闻记载了当时更名的缘由:通什读音为TONGZA,是海南黎族方言里的发音,但因这一读音比较生僻,很多不了解海南的人往往读为TONGSHI。 虽然,「通什」是音译,但至少说明,某些汉语方言中,「什」可以读「杂」。 我们继续看汉典的注解:
1.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百(十倍和百)。~一(十分之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
2.各种的,各样的:~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物。
3.诗篇:篇~。雅~。
对比《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並是執切,音十。十人爲什。又古者師行,二五爲什。
凡食器之類必共之,故曰什物什器。《史記·五帝紀註》什物謂常用者,其數非一,故云什。
又篇什。《朱子曰》詩雅頌無諸國之別,故十篇爲一卷,猶軍法十人爲什也。《五經通義》國風多寡不等,不稱什。雅頌十篇爲聮,惟魚藻,蕩及閔予小子,雖無過乎什,亦稱什,舉成數耳。若不及者,如駉頌四篇,那頌五篇,皆不稱什也。
义项1、3完全对应,然而2不太一样。查阅「杂」字没有类似的意思,这里猜测是「什」字的读音混入了「杂」。 粤语中什字有三个读音:sam6(同甚,什么就是甚么);sap6(同十);zaap6(同杂,什锦)。
海南岛主要流行闽南语琼文片、儋州话(粤语分支)、军话(西南官话一支)。根据百度贴吧,五指山当地讲海南话应当是闽南语。不过无论如何不是粤语,故不止粤语一种方言将「什」读「杂」。
有一种可能是,民间将「杂」俗写作「什」,然而杂志等常用词汇未有如此俗写,猜测最大可能是「什」有「杂」这一读音然而被遗忘。 至于粤语单方面来说,粤语精庄知章合流(老派分舌尖和舌叶两组,新派完全不存在对立),因此这个zaap6不知道是什么声母,看声调是阳入,中古对应全浊。而杂是从母,杂繁体写作雜(襍),从衣,集声。日本将雜简化作雑(如同卒简化作卆),而后我们取了雑字的左边。
杂、什、集都是-p收尾的,上古都是缉部。中古读音方面,什是常母缉韵,杂是从母合韵,集是从母缉韵。读音接近,很容易混同。虽然发音部位不同但是很靠近,合流是很容易的。很巧的是粤语中杂、集(甚至习,邪母缉韵)都完全同音,简单来说,缉、合的塞擦音是混同的。
什一般情况下是擦化了,sap6,但是如果某一含义仍然是塞擦音,和杂同音是很常见的。 这里姑且只能认为是,什字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读音被遗忘了,什锦之类普通话读作杂锦也无妨,因为本来也有「杂锦」一词(似乎只见于粤语区,可能是同音造字?)。什物、杂物意思差不多,读音若是混同也无妨。
原文发表在网易博客,于2012年8月15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