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为了远离周边的喧嚣和浮躁,享受一份淡然的心情,于是,在友人的推荐下网上淘来了几本贾平凹先生的佳作《废都》、《浮躁》、《秦腔》。差不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囫囵吞枣中浏览完了最后一本《秦腔》。突然,想说出个所以然来,但着实惭愧,思绪总是无法捋顺,或许,我的断断续续、我的囫囵吞枣实在是亵渎了眼前的这几本好书。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我的笔拙无法表述此时的感慨。
人的成长经历往往给人烙下终生的烙印。看一本书,其实就是看这个作者跃然纸上的思想和历程,以及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思考。只不过,这一切的一切不是通过“我”而是“他”的口中平铺出来而已。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说“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
贾平凹先生作为一个从农村里走出来又时刻关心农村生活的乡土作家,他从一个“乡下人”变成了一个“边缘人”,内心的乡土情结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冲突的矛盾心理在他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在《秦腔》一书中,作者笔下的夏天义对土地的执著是根深蒂固的,带有强烈的传统老一代农民的农耕文化思想观念。强烈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他执著地守护这一块自己热爱的土地,坚决反对以牺牲土地为代价而转变为农业商业化。但是以他个人的能力毕竟无法阻挡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着农村人口的流失,他无奈地叹道:“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啊,土地却留不住他们!”面对着清风街人在外面打工的艰辛,他不甘心地说:“后辈人都不爱了土地,都离开了清风街,而他们又不是国家干部,农不农,工不工,乡不乡,城不城,一生就没根没底地像池塘里的浮萍吗?”
我们还可以透过《秦腔》敏锐地捕捉到贾平凹先生对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浪潮产生的巨大冲突给他带来的震动、焦虑和无奈。“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你只顾眼前,不及长远,糟蹋了十八亩地,又要扔掉一百亩地,到你死了,埋都没个地方。”“人要只靠土地,你能收多少粮,粮又能卖多少钱?现在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社会了,光有粮食就是好日子?清风街以前在县上属富裕地方吧,如今能排全县老几?粮食价往下跌,化肥、农药、种子等所有农产资料都涨价,你就是多了那么多地,能给农民实惠多少? ”“管水电、生活必需品,子女上学费用,红白喜事人情往来花销,还不敢有个病病灾灾!这样算仍还是逢着风调雨顺的年景,今年以来,一切收入都在下滑,而上边的提留摊派都提升了,化肥、农药、地膜和种子又涨价了,农民的日子就难过了。”
掩书而思,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动,甚至付出重大的代价。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我想,如何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将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但不管前进的脚步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不负流年;静默如初、不畏将来。
最后还是以《秦腔》中的一段落来结束这次的感慨吧。“清风街的故事该告一个段落了吧。还说什么呢?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离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当然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