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巴山蜀水的一名农二哥 ,在岭粤鹏城打工,打工闲暇之余,便有手机观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视频。这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传统诗词艺术,是华夏文明的产物,与自然融为一体,春夏秋冬,雷电风雨;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在古时候:手工作坊,生产自给自足,食物都是绿色原生态的。人们的心灵纯洁,民风淳朴,心境平和。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节奏闲适慢宜,有心情,有时间写诗,有时间读诗。而当代:市场经济发达,一网打尽人们隐私的信息时代。流水线,智能化,标准化等等,使得现代人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网络化,虚拟化并且物欲横流,心情浮躁,人情淡化。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导致现在的人哪有时间读书,读诗。当代就是读屏的时代,读图的时代呢。古人简单,今人复杂。所谓大道至简吗!古人淳朴,天真,童心不灭,赤子之心常在。所以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悟性思维发达。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发达,加之现代教育的填鸭式的灌输。从而彻底打压了,甚至毁灭了,扭曲了现代人的性灵。所以,现代人越来越不去读诗了,以致于也不会写诗了!
古人作诗,强调有感而发,意在笔先,打腹稿,成竹在胸;“诗如腹中所欲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后,还要再三推敲,谐音律,调平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务求诗的内容与形式之完美统一!
今之人写诗,口无遮拦,率性而为,随意就来,还美其名曰“自由诗”“新体诗”“现代诗”,实验派、先锋派、象征派、意象派,甚至魔幻主义、超现实主义……山头林立,派系纷繁,拉大旗作虎皮,相互不买账,彼此不服气,不知浪费了多少口水和笔墨!为诗而诗,惟新而新,或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拼命的与众不同,下决心让他人读不懂,很多时候甚至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弄不醒豁,却沾沾自喜,以为得计……实为末流!
诗有四美,无论新旧,亦不论中外古今:一曰意境美,二曰情韵美,三曰声律美,四曰建筑美。前二者为内容,后二者为形式。内容与形式彼此依存、相互作用,不可轻忽,更不能偏废。离开内容追求形式,无异于舍本逐末;只强调内容不讲究形式,犹如美女不懂得着妆和穿衣打扮,总显得美中不足,有不尽如人意处!
诗的内容选择诗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美的形式服务于、服从于美的内容——或得意而忘形,或烘云以托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诗是平易的、亲切的,是能引发共鸣的——因为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写诗不是表演,不是噱头,更不是比武——因为诗者私也,写诗是为己的、修身的!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以为诗也!
诗之美,是应该能够感受到的;诗之意境,是应该能够领悟到的;诗之语言,是应该有节制的;诗之形式,是应该有讲究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