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收获是关于 隐形教育的理解
政策宣传和辅导培训,教师加深对课程育人的理解,课程思政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和知识传授。
1坚持隐性教育,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内容的渗透性。站在整门课程设计的角度,合理规划取舍,把思政教育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须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涉及课程思政内容,增强隐蔽性。
可以借鉴美国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做法,让学生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需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2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榜样而获得的,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教师通常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是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3 加强实证研究。当前的研究偏重理论探索,涉及教学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不多,思政元素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融合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从学生角度看待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触及。
自然科学类课程作为隐性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思政作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认真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