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读书搜索林语堂的英文版浮生六记,意外读到曹吉利写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大意是说张佳玮翻译的文白对照本《浮生六记》销量突破100万册,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我们语文水平的沦落。
曹吉利说《浮生六记》已经很白话了,借助注释我们都可以看懂,如今却要看译文,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如今的快餐文化让语言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浅显化。甚至媒体大肆倡导:文章要简短,多用短语,用此简单,把读者当做白痴。久而久之,读者就失去了对真正美味的鉴赏能力。
想要重新体验汉语的美,就要分辨出其中的境界,而这此案哟啊从过年拒绝白痴化开始。能用语言说清楚的感受,就少用表情包敷衍,能根据注释都小来的书,就尽量不要翻看白话版,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就要有向更艰深也美妙的原文探索下去的勇气。——曹吉利
反思:阅读《浮生六记》之前,比较了网络作家张伟玮和诗人周公度的版本,选择了文笔更好的周公度译本。根本没有考虑过好好读原文,曹吉利的一席话点醒了我。读《浮生六记》的初衷是因为其清新的文风吗,倘若读译本,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体会到的不过是译者的二手感情。跟读英文原版和译版道理一样。
不过,我认为不必完全抛弃译本,中白对照阅读即可,一方面可以帮助理解原文,同时可以比古文和白文的差异。
今早读了卷一的原文,拿出几句来对比:
原文:
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手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
译文:婚礼过后,我和她并肩而坐,一起吃夜宵时,在桌案之下我悄悄握住她的手腕,她的手指柔细温润,我的心不禁为之怦然而跳。
作为诗人的周公度译文本身写得也算细腻,但是对比之下,原文的确更有意境。同时,译者没有译出“合卺”这一动作,只用了婚礼过后这一模糊的说法。
合卺:古时婚礼仪式。卺:卺,一种不可食用的苦瓜,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用它作盛酒器。发音:jǐn。西周时,将葫芦剖成两瓢,柄以线相连,内盛酒酿,新婚夫妇各执其一共饮,成为合卺。应该就是后来的交杯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