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圣杜甫的这两句诗,把登高后纵目远眺,视觉与心理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几尽人皆知,广为借用。
诗仙李白也喜欢登高,他曾与山东名士孔巢父等6人隐居泰山东南徂徕山下的竹溪——时称“竹溪六逸”,吟诗弄琴,纵酒酣歌,好不逍遥自在。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暮春四月,李白踏青登泰山,写下《泰山吟》组诗六首,全诗用典、冷僻词汇颇多,不如诗圣的那么通俗易懂,耳熟能详,却也极具李白特色,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yǎn],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 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 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 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
缅彼鹤上仙,去天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 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观。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歌。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páo]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星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大气磅礴,想象出奇,极尽夸张,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当年读李白的《蜀道难》,惊叹这样的诗绝非常人所能为,称其为谪仙人——下凡的仙人。
而泰山,自古即以神山、圣山名闻于世,尊为五岳之首,历代雄才伟略的帝王莫不倾举国之力来此举办封禅大典,昭示奉天承运,扬威四海,震服万邦,祈福国泰民安。
仙人游仙山,果真不一般。这组《泰山吟》中,借助泰山亦真亦幻的天然美景,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实虚穿越,为我们描摹了一场场与神仙际会的故事。满溢的仙气引领我们不知不觉地入景。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
沉浸于仙境之际,又跟随作者惘然:“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明星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彼时,李白已42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受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李白也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早年间西进长安,敬拜显贵,本觉得一身才气定会有用武之地,不曾想,才怀得似乎还不够大,不过是浪得虚名,失意而返。
十几年来看似由入世转而出世,纵酒放歌,寄情山水,潇潇洒洒,逍遥自在,然建功立业的士子情怀始终萦绕于心,从未离去。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甘放弃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李白用他那天赐的才情,把抑郁、彷徨、苦闷、无奈的心情,潜藏于他无数或激昂或迷离、或壮美或奇幻的诗篇中。
于泰山之巅,见雄奇瑰丽之美景,疑临仙境,更是欲罢不能,直抒胸臆,连幻六首。酣畅淋漓之后,更是怅然若失——梦想终究照不进现实。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又怎样呢?
说来也巧,就在这年秋天(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于得到玄宗的诏书,召他入京任待诏翰林。李白欣喜若狂,写下了那句颇为自负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此后就一展宏图,平步青云了?
果真如此,李白也就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狂放不羁的李白了。不久我们就看到他老人家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他看似游仙问道的隐居生活。
李白无疑是文曲星下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其开元年间也可称明君。然而,艺术才华与济世之才终究是两种不同的“才”。
所谓的怀才不遇、时运不济,多数或许还是认不清自己,不自量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