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是指由于年老体虚,或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出现头身摇动颤抖,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颤振》中曰:“风颤者,以风人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也。”“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颤振》中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弹曳,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宜“清上补下”。《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颤证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10余首,使本病的辨证施治理论逐渐完善。
西医学中某些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手足徐动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常见病因有:
1.年老体虚
2.情志失调
3.饮食不节
4.劳逸失当
基本病机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中又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淤血生风、痰热动风。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器密切相关。颤证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