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逍遥版)

    我天生就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这可能就是所谓的DNA遗传因子使然吧。

  我出身在一个农村乡下的地方——荆楚大地,鱼米之乡,毗邻长江以南,长江的一条分支形成的支流(内河),弯弯曲曲地,像个羊肠造型,大约延伸三到四公里的地方,就是我的村庄——一个名叫碑亭河的李家角,祖祖辈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来到了人世间,这个男婴就是我!正赶上文革时期——那个动乱的60年代。和其他长辈一样,我的父母亲,都是心地善良,一生勤劳淳朴,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辈子就在这片肥沃的碑亭河畔,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父母大人一生共养育了我们六个小孩,在那个计划生育的年代,算是严重的超生!不过,因为我的父亲是生产队里的干部,所以就搞了特权。上面的人没有追究责任,当然下面的村民也很配合,睁只眼闭只眼,没有人向上举报或其他什么的。既没有罚款,也没有过问其他。主要还是父亲的人品和威望起到了作用,这个事就算过去了。

      由于我家人口多,算上我奶奶跟着我家,总共有九口之多。我们这个大家庭,在当地可以称得上是人丁兴旺!够排的上名次了。不过那个年代,人多并不代表你家就真的兴旺发达。六零后出身的人应该有所了解:那时,农村搞集体合作社,从公社到大队再到小队,最后是最小单位——社员,就是最普通的劳力者!只有劳力多,能下地干活,多挣工分,到了年底,才能从生产队里多分点吃的和钱物,才会为家里多创造效益。我家这么多人,九张嘴,只有父母大人算的上劳力,而我的母亲从小就体弱多病,三年的自然灾害又摧残了她本就多病的肌体,从一个离这里二三十里地的山村,嫁到我们平原这里来,农活不太能上手,顶多只能算半个劳力!这样,我家和别个对比,就显得力单势薄。到了年底,还是入不敷出,倒欠队里的钱财物。有个那个年代特有的专用名词——超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这个词啊,那是个不怎么光彩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反映一个家庭窘迫无助的现状。我家劳力少,张嘴吃饭的多,父母大人就急中生智,千方百计,搜肠刮肚,总能想到补给家庭开支,解决穿衣吃饭的办法。父亲每年都在自家自留地种点甘蔗、土烟等,能为家里带来可观的收入。母亲在家搭个偏房,专门用来养鸡养鸭,下蛋换点小钱,也能为家贡献不错的“业绩”!

    有了这些收入,即使人口过于富裕,家里开销再大,也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然劳力少,负担重,也能让这个家依然风轻云淡地挺过来,也让我们没有挨饿,过年都能穿上新衣裳,这都是父母亲的勤劳和智慧换来的 。

    不仅如此,父母大人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对人对事都笑脸相迎。遇到困难,不退却不逃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长辈的从容淡定,教育我们凡事都要冷静面对,不慌不忙,轻描淡写,积极主动,要有勇气和乐观派的姿态去抵御雷雨风暴的威胁,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

  在这里,我还特别怀念母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尤其是她天生带来的可贵品行:无论什么状况,她没有皱眉叹气,在孩子面前,绝不会露出难看的脸色。她虽然身体不好,但她总能乐呵呵的。有时,兴致来了,她还给我们讲故事,灯下表演皮影,那真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个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能得到这些生活的润滑剂的滋润,开心一笑,真的难能可贵。感恩母亲大人,您的养育之恩,您的乐观,让我永生难忘!

      如今,我亦步入了老年的行列,真的是五味杂陈。老骥伏枥!父母大人的乐观向上,将引领我克服困难,走过风雨,迎接晨曦,快活地生活。感恩这个多彩的时代……


    我是您的文友竹醉楚风,欢迎大驾光临,浏览我的小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所有的亲人) 1 父亲离开我104天了。我很想把关于他和我们这个家族的故事记录下来,但...
    天圆地方_a386阅读 956评论 0 10
  • 日子一天天地消失于时间的长河里,不见了踪影。又到了寒冬腊月农历的年尾,快过年了。 怪了——我一点儿都不兴奋,反倒愁...
    竹醉楚风阅读 11,072评论 210 548
  • 希望大家慢慢、分期把它读完,后面的更精彩。为了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用了很多同义词、近义词,也是希望病人能看懂、理解...
    微平阅读 386评论 0 2
  • 我叫徐升,1990年生人,老家是河南不知名的一个农村的,如果提到这个时期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应该会对计划生育比较有印...
    多种树tree阅读 66评论 0 3
  • 01、 似水流年,时光易逝。 曾经风度翩翩,活力四射的青葱少年,到如今已明显苍老了许多,成了一个半百老头儿了。儿时...
    竹醉楚风阅读 2,119评论 40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