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四辩。准确来讲,自从接触辩论以来,我似乎一直是四辩的位置。也许是因为我想提升快一些,也许是因为别人都不愿做,所以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
关于结尾如何升华,我似乎一直都没有摸清。学长建议我去看看人大四辩是怎么处理的。
于是我去看了。在结尾,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当我们把高校奉行多元化发展作为政治正确的时候,高校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知识的价值在社会上逐渐消弭,当读书人的身份逐渐虚无的时候,高校建设无非是在象牙塔中复刻了一个社会。那要校园干嘛,不如把学生直接丢入社会。”
我感叹他角度的巧妙。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关于知识的价值,我有了一些题外的思考。
2
在现在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讲,总被各种各样的价值和观点包围并冲击着。就像是我们今天在辩论高校奉行绩点为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样。
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审美要多元化,文化要多元化,大学生的成长也要多元化。
于是反方有了一个天然的替代方案——把绩点作为门槛。
即使不是在辩论,即使我今天拿的就是反方,我内心也大概率不会认同的。
把绩点作为门槛,绩点和做PPT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价值等同,我怎么想都觉得有些荒谬。
人人都知道知识重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知识有多重要。
我在知乎上查资料的时候,甚至有人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社交能力。
我不否认高校有这样的对接社会的责任,但是如此大放厥词,自己不会心虚吗。
可见,在价值排序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知识后置,然后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要发展素质教育。
我不懂。难道知识为王和素质教育是反义词吗?为什么只能二者取其一?
无数种价值压身,我是在做排序,不是在做取舍。
3
人们总是用“书呆子”这类标签,刻板化那些有知识的人,我很难不说这其中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恶臭味。似乎有知识就必须和呆傻、不会生活等等不怀好意的词汇挂钩,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有提到过一个观点:我们全身上下是一个整体,心脏会影响大脑,大脑会影响四肢。
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可以再拓宽——从小系统到大系统。
在一个广阔的知识体系中,互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礼仪、社交、实习等等只是这张巨大的知识网中的一粟而已。
当一个学业优秀的人想要转头去看其他能力时,他所伸出的分支早已数不胜数。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其他能力的掌握便是自然而然,本就不该有“书呆子”一说。
你可能会说还有特例呢。人的多样性太复杂,特殊个例对于普适规律的探索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4
问题总会上升到专业化与多元化的较量。其实我本不觉得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矛盾。真正的矛盾在你爬了很多个半山腰和你爬了一个山顶之间。
如果换成这样的说法,我会更倾向于爬一个山顶。
高盛集团美国纽约总部的股票做市交易员由500人降为2人。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在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之下,职业被“无人”抢夺。
曾经你以为安身立命的稳当职业早已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无人化如同洪水一般席卷全球,唯一安身立命的方法就是站在山顶。
如此看来,多元化也要有侧重点,这就是我说的不矛盾之处。
5
大学学历正在迅速贬值。浑浑噩噩之后只会获得碌碌无为。
比赛前,学长建议我最后补充一句话:
“怀疑的时代仍需要信仰的力量,追逐名利的今天仍旧呼唤知识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