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教师写过一篇文章,很多人都应该看到过,是说他的一个学生的,很伤感的一件事,形成文字更加的催人泪下。
他说那个时候他把自己奉献给了教育,这中间有一个孩子是他这辈子付出最多的,可是这个孩子毕业以后,从来没有和他交流过一次,这让他感觉到特别难受。
用他的话来说,教了一辈子学,按说不会为了过去的学生有这样的波动,他是看了一个新闻,是有个明星资助一个大学生的,结果这个大学生忘恩负义,遭到了很多人的谴责。
当这个新闻被他知道以后,他就想起了那个学生,那个几乎让他倾其所有的学生,有一次碰到了一起,旁边有人提醒,说这是曾经对你有很大帮助的老师。
你知道当时怎么样吗?他马上吐了痰,很厌烦也很冷漠地赶紧离开了,这个老教师说,他写到这儿的时候伤感了很久,根本就没有办法再写下去了。
他说他始终记得在《爱的教育》中,那父子两个去找父亲老师的故事,为什么书中的感恩到现实生活中,不是像自己的学生那样冷若冰霜,就是另外一种拳脚相向。
这个老教师的文字确实和《爱的教育》中那篇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好像也记得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专家说,当你若干年以后遇到了你的学生,他和你像个路人一样,恰好说明了我们原来教育的失败。
真的可以这样理解吗,难道教了一辈子学,遇到学生没有和自己打招呼,就痛苦很久的一个性情老师,在讲台上会不把自己完完全全的奉献出去,会不用尽所有精力寻找更加好的教育?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在学校的时候,学生见我们彬彬有礼,而我们的教育又一直在追求尽善尽美,希望把自己的努力化为学生走向未来的起点,这样的孩子回到社会以后,竟然变成这样了另外一种样子。
也许是和这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认识有关系吧,需要反思的应该是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而不是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我们。
写到这里,我忽然害怕起来,我也是有热情的老师,我也一直一样用教育给自己创造幸福,假如我的学生毕业以后和我走到一起,竟然形同陌路,我是不是像上边那个前辈一样,还是换一种方式,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一声好,这也是有些同行的观点。
要不我就淡然一点,他搭理我,我就客客气气,和他寒暄几句,回忆回忆他的青葱岁月,否则互不相扰,其实也可以一笑而过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曾经,就没有现在又如何。
教育是双向的,我们给了学生幸福和未来的时候,学生也在那个时候点燃了我们的旧时光,看一看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或许我们教育者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在职业上应该有的幸福。
即使我们已经很老了,只要还没有离开校园,就有学生给我们他的幸福,至于那些渐行渐远的曾几何时,还是挥手别离相互安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