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三章村上谈了自己对"原创"这个概念的界定。我却由“原创”这个概念直接联想到近日我对"创作"的理解。
初期接触“创作”二字时,觉得根本与自己不沾边,那是作家们,是专业文字工作者们的工作内容,一提创作,似乎要羞涩不已,像做任何一件心中没底,自己很不靠谱的事情一样。
像很多思来想去的事情一样:
在实施行动前,总爱“自省”,我是不是能做成这件事?我是否真的已经具备做成这件事的资格?我肚子里存的墨水是否能谱写出我想写的篇章?我真的能行吗?
能够左问右问的时候,现在思量,确实是没有到达时间紧任务重的deadline。还有闲暇去将自己与事情匹配,去比对,还是没有沉下心来真正全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上来。
记得当学生那会儿,英语考级,也许从要参考的那个学期的第一天就开始准备了。但是考试就是这么诡异,准备的时间与考试成绩可不一定成正比。
很多的时候准备工作都没有切入主题,而是单单,且,有且只有单单,在嘴皮上做着准备。叫嚣着:我在准备英语考试,我在准备英语考试,我在准备英语考试。
别人请我出去吃饭,我拒绝了,因为:我在准备英语考试。
别人邀我出去跑步,我拒绝了,因为:我在准备英语考试。
别人带我外出逛街,我拒绝了,因为:我在准备英语考试。
我不能离开学校,不能离开教室和图书馆太远,否则我无法面对自己良心的谴责:今天我没有复习。
其实,我在教室和图书馆是怎么学英语的呢?刚看了一个英语单词,甚至连原题都没拿出来,我就想起今天应该给好朋友发个生日快乐的祝福,祝福一发出,就收到同学的感谢。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好happy。
从聊天的意境中一出来,抬腕看表,就该吃中饭了。心有不舍地再看两眼单词,心满意足地去吃饭,睡觉。
无论复习了多少,效果如何,我都没有去关心,我只知道,什么理由都没有让我离开学校,钢铁般地意志让我抵制了一切分心的活动,我都在复习英语,等等,等等......
所以过多的准备是伪科学的,准备和创作是没有一毛钱直接关系的。
02
当春莉在胖圈发了一条:”只要逼到份上,啥也能整出来。我就是我,又能当厨师又能文学创作的我。”
一下子激起我的感同身受,对于创作我有了新解。
创作就是去做。
不要自问过多问题,因为我们那几日要完成的任务都没有太多时间考虑,只有奋力向前。如果不想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台上走上去又走下去,然后所有的人都发出嘲笑的声音。那我们就只有全力以赴,开动大脑,调动一切肢体语言。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演小品的演小品,说相声的说相声。
没有时间怀疑自己,直接就去做:满脑子充斥着各种场景,满脑子都是大牌小品明星在演绎你的剧本,调动自己那幽默了自己不知道能不能幽默他人的细胞,来发掘各种笑料,简直就不亦乐乎的时候,猛抬头,发现静静的屋子里,一直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码字。于是,我发现,这个时候的我真的是在创作,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
没有时间打断自己,直接就去做:脑海中的三个场景分奔离析地降落于我的眼前,然后用似懂非懂的逻辑把它们捆绑在一起,既要自然,还要有画面感,还要用舞台的语言。当你写小品剧本的时候,你的手机内存几乎被宋小宝霸占。当你演小品之后,你再去看小品,能够体会到演员们的细枝末节的动作,能够看懂一些舞台表演的技巧和套路。
直接去做,就能创作出自己创作的状态,就能创作出自己从未尝试的作品。
03
每一个码字的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码很多万字,构成一篇小说,娱乐四方,让自己有小说家的感觉。
我也不例外,看到一个结构特别好的电影,就想着它的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能看懂,但是想的过多,不敢动手。
看很多网络剧,有青春偶像的,有呆萌搞怪的,有冗长乏味的,有迷你动人的,莫衷一是,却都是可用情节打动观众的,由小众走向大众。看着看着,就会让人热血沸腾。因为能看懂,因为能吸收到精华,于是就兴奋地有创作的冲动,如果我能把每个剧的套路抓起来,扔到炼丹炉,炼成一个剧,是不是很好玩?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道:“我们的脑袋里配备着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中塞满了形形色色作为信息的记忆。我一边写小说,一边根据需要拉开相应的抽屉,取出里面的素材,用作故事的一部分......”
我终于知道我为何写不出小说了,因为我还需要先买很多抽屉回来,我和村上差就差在这很多抽屉上。
小说,下次我要给自己也设置一个deadline,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