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中小懒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她给我讲了件事。
教学设计课的老师,一直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课堂很活跃。
上周的教学设计课,前半节大家都积极发言、讨论激烈,但到了后半节,却是连课上最积极的同学也没有说一句话。
整个课堂如死水般寂静,每个人心情沉重。
原因居然是老师课间说了一段话:
昨天我在食堂碰到我们班的学生,看着他们笑眯眯的,和食堂打菜的叔叔阿姨打招呼,看到我却情愿绕开,更别说来打个招呼了。
当时我心里就想,相对食堂的工作人员,我跟你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也更熟悉,为什么你们愿意给陌生人问好,却不愿意过来跟我这个老师打声招呼呢?
我当时很伤心,也在反思,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们连声招呼也不愿意打?
她说当时老师的声音很低沉,字里行间的伤心让他们心感愧疚。
我想到自己小时候,遇见老师也不愿意打招呼,甚至远远看到就迅速转身或者情愿绕开。
一方面是出于内心的畏惧,害怕老师问什么而我无法答出来。
也不知道怎么找话题聊天,总觉得很尴尬。
所以选择了当时对自己来说,最有利最安全的方式,当没看见或走开。
但自己心里是舒服了,却从没想过是否给熟人带来了伤害。
明知道这样的做法不正确,却没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同学晓飞,他遇到熟人不会打招呼,甚至会主动避开。
问他,他说小时候爷爷是骑三轮车的,每次上下学都由爷爷接送。
很多熟人都看到过,以前同学也议论过,从那时起他就很自卑。
遇见熟人,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不愿意主动打招呼,甚至装没看见。
他说:
别看我现在能把这件事说给你听,真当我再遇见熟人,我还是不会打招呼的。
那些畏惧、议论、自卑早已成为一根刺,一碰就疼,只敢藏起来,却始终不愿意拔掉。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能禁锢自己的,只有自己,能意识到问题,却不敢走出一步,是没法突破内心的牢笼的。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越是怕见到那些人,越是怕打招呼,就越要直面,做自己内心最不敢做的事。
迈出那一步,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也没那么尴尬。
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刺会越来越圆润,而你,收获的则是一个更加自信与全新的自己。
02
遇见熟悉的人不愿意直面打招呼,情愿绕开是什么心理?
有人天生就有社交障碍,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很紧张、手足无措。
见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甚至害怕见人,特别是熟人,遇到有熟人走来,宁愿绕道离开。
《最强大脑》数独高手选拔那期,台湾选手吴东益就自称有社交障碍,不善与人沟通。
通过节目,我们隔着屏幕也能看到他的紧张与交流的艰难。
这样的情况是天生的,却不是无法改变的。
顾城曾说:“因为畏惧说话,我学会了滔滔不绝。”
不管是天生社交障碍,还是由后天环境、事件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导致交流时出现退缩的现象,都应该慢慢打开心房,多尝试与人交流。
回避的处事态度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
更应有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现实,勇于剖析自己,直面问题。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很经典的一幕是赵默笙回国,在超市与旧情人何以琛相遇。
曾经熟悉的人成为陌路,不愿打一声招呼。
爱你有多深,恨你就有多深。
生活中很多人遇见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多半会选择视而不见,甚至直接绕开。
眼不见心不烦,早已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便相忘于江湖,爱过、痛过都是曾经,现在各有各的家庭。
为了避免尴尬和误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做陌生人。
《前任3》里说,“分开久了,当初再熟悉亲密的人,都会慢慢变成陌生人。”
也有两看生厌的,认识你不是我的意愿,但我可以选择无视。
是熟悉的人,但三观不同,你永远无法理解我的观点,那比陌生人还不如。
同事小黑和吴迪就是这样,两人是同一时间进来的实习生。
刚开始关系很好,但后来小黑因为性子开朗交了很多朋友。
而吴迪无法融入其中,和小黑开始有了口角。
每次谈话,吴迪都不能准确理解小黑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态度激进。
两人闹过矛盾,同事调和失败,隔阂很深。
因为强势的性格,没人低头迁就,最后就成了两看生厌、水火不容。
就算迎面走来,也不想打招呼,有你的场合我尽量不会说话。
很多人本关系亲密,后来却疏远了,越走越远。
这样的熟人,互相不待见,见面打招呼只会让双方都不自在,产生不可避免的误会和伤害,情愿绕开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03
闺蜜谷谷,是路上遇见熟人也不会打招呼的人,她的原因很简单。
眼睛度数很深,平时在路上不带眼镜,根本看不清远处的人,别说打招呼了。
更重要的是她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在乎外人的看法。
她说:
与其和所谓的熟人进行“吃了吗?”“今天做了什么?”“最近学习怎么样?”的尬聊,还不如省下这个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没有共同语言的交流是无意义的,不是一个圈层的熟人每次要么只能尬聊家长里短,要么过渡消费回忆,最终话不投机半句多。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说:
也许人到了一定的时期,都会变得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时间——当你觉得自己的时间越来越重要的时候,你就越来越不愿意去做无聊的事。不会去打听无关人的隐私,不会去探讨无关人的新闻,不会去在意不重要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挫折而忘记自己的初衷,你心里开始明白世上只有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有网友说随着阅历的增长、心境的变化,别人的眼光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小。
有时他跟随本心做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与理解的,他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
没必要为了和熟人干聊浪费时间,不懂你的人说一句话都嫌多。
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经历丰富、心智成熟,他们已经看透了人性与世俗,致力于都市的繁华喧嚣中寻找一处寂静,做自己的想要做的事情。
我想每个人生活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熟悉”的人,不愿打招呼,而情愿绕开。
有人说这样的举动并不礼貌,但每个举动都有自己的原因。
这个举动必是当时情境下、当时心境的你,做的最让自己舒适的选择。
但自己舒心的背后,也要放宽心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
人生百态,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任何的立场去评判他人。
但如果你自己舒服却伤害了他人,或是你以为你舒服了,其实心中永远有根刺,那并不是真正的舒适。
直面分析问题,认清并找到问题的根源,坦然面对,才是对自己与他人的负责。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而现实中往往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对熟悉的人尤其苛刻。
我们愿意给陌生人以温柔,却不愿给熟悉的人一个宽容的微笑。
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合理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退缩不偏激。
不愧于人,无愧于心,才能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