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孩子的教养,往往和他们的父母相挂钩。有的孩子温文尔雅,待人礼貌谦和,我们便说这个孩子家教好,有教养;有的孩子调皮捣蛋,做事自私淘气,我们便说那个孩子没家教,没教养。但究竟教养是个什么东西,和父母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教养是一个孩子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是否符合大家所讲的以及所遵守的普适规则。教养是一种主观的评价,让您失望的是:孩子的教养和父母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影响孩子教养的主要原因来自他身边的人以及他所处的成长环境。
每个孩子都有着非常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如果您悉心观察,每一个幼儿在成长阶段,你并未客观教给他什么,但他却拥有了很多知识。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玩伴,他们会不自觉的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交流着思想,传递着知识;他们并不分性别,也不知对错好坏,这种潜意识的学习,形成他最初的教养。
当孩子逐渐的成长,他与身边朋友的互动会逐渐深入。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他依然遵从着与身边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人类有着世间所有生灵之中最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所以孩子的教养,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他选择和谁“混”在一起。
如果非要与父母扯上关系,便是父母有责任做他最好的朋友,并选择他与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我想父母能做的,仅此而已。
另一部分的教养来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论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一个贫困的家庭不会教育出一个挥金如土的孩子;一所风气极差的学校其中的好孩子也会出现问题;身处什么社会阶层,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做什么阶层应该做的事。所以,说来残酷,这便是是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力。
相较贫困的家庭,富裕家庭的孩子成材率会较高。因为贫困对应的是并不舒适的家庭环境,并且通常会在一般的学校和社会的底层;如果孩子遇不到一个资质较好的“老师”引导,他很难通过自己走出这重重的泥沼。
虽然中国在不断的进步,很多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请注意这个词:“改变命运”,这证明了他们原有的命运是多么的卑微;并且能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的,相较这个庞大的群体,仍旧是寥寥无几。
身处特定环境当中的孩子,有的是被打压,有的是被推举。这就是为什么资质相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教养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相较中产家庭的可以选择性吃喝,时不时买新衣服的孩子,在教养上便有非常巨大的差异。如果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菜市场捡拾菜叶,这在中产家庭看来是缺乏教养,但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看来这是生计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尽其所能为孩子创造环境。但这种创造是应符合孩子的教养意识的。父母可以努力为孩子拔高半个阶层,以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不要过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能力与环境的断层,会为孩子创造无休止的压力。这就犹如某些父母倾其所有让孩子上贵族学校,就单单的这一笔开销,就足以压垮一个家庭;在面临后续无休无止的经济压力时,孩子会因为自己世界观的成型而感到自我羞耻。创造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归属感,让环境的要求不超出他自我的意识。
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尽可能好的环境中感受到最小的压力;对他教养的塑造,才是一种正确而合适的途径。过高或者过低,过于在乎或者选择放弃都不是对待孩子的正确做法;把选择权留给孩子,保持他正向的自我教育。
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是,孩子也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你不是我,你不会明白我在想什么;同样我们不是孩子,我们不会明白孩子想要以何种身份在他漫长的人生中度过。所以,教养是他们自我赋予的,这是种天赋;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的天赋应用到对的人群和环境中去。
管好我们自己就行了,不要刻意去试图控制孩子;即使我们付出再巨大的心力,那只代表我们自己的感受,他们感觉到的也许只有压力。放任,会带来有教养问题的孩子;过度,同样会引发孩子的教养问题。所以呢,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面对不同的自我,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选择,由他去选择;即使我们能改变孩子一时,也不会彻底影响他们一生的命运轨迹。
每个人,生下来就是要做特定的事的;你只知道你的,那便足够了;何必干涉他的,他又不是你。当你的意识足够支撑自我之时,你会明白我的话;如果当下你不赞同,我只希望你可以不要过度教育。
仅此,无它......另外,教养不是一种公论,所以可说可不说,可谈可不谈,可提可不提......不必因为他人对你孩子的教养评价,而过度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