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演讲与口才》半月刊中曾叙述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助理时常抱怨,自己的老板太难伺候,常常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就提出多个要求,令其苦不堪言。她非常羡慕一同与他进入公司的a,因为a的老板看起来是一位特别随和亲切的人。恰逢a的老板需要去出差,而a近期因家中有事请假,在公司的安排下,那位小助理实现了她一直以来的愿望,短期内协助a的老板工作。正当她喜不自胜时,公司安排这位小助理和A的老板一同出差,助理按原来的习惯问这位老板对于吃住行是否有什么样特殊的要求,这位老板笑呵呵地说道:“没有,你安排就好”。助理心里大叹轻松,美滋滋的安排好沿途规划,然而,每到一处时,这位老板却不是抱怨旅馆卫生太差,就是抱怨饭菜不合胃口,对助理的态度开始没好脾气,整个旅途都骂骂咧咧的,小助理心情由晴迅速转阴。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提前告知准备好过事后与预期不符的失望。
初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多大感触,近来工作却使我越发认同这一观点。
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精准”二字成为一切工作的重点,项目管理也不例外。从一开始的扶贫管理办公室全盘审核项目,再到分工细化为住建局审批住房建设项目,农工部审批入户道,卫健委审批改厕,水利局审批改水,公路站审批交通。分工的细化,是职责的明确。然,于乡镇而言,各部门职责细化时的过渡期,则是最难熬的时期。
职责细化前,一则易产生各部门因害怕承担责任相互推诿,二则在各部门确定职责后审定标准迟迟难以成文。近期项目库录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前后三进住建局进行住建项目审批,第一次去,住建局审批要求提供相关贫困户住房照片,行嘛,那我搜集。第二次去,建设内容需涵盖每户人员名单,红砖房不得进行内外墙粉刷,余坪项目申报非住建局管辖范围,改电只保障一层楼……相关图片审核条例使我应接不暇的同时,心情也掉到谷底。这些条例为什么不能在我第一次到单位时就告知我呢?为什么不能在形成共识时就行文成条例及时消息下放呢?第三次去,得,红砖房可以进行一层内墙粉刷……
虽不奢望基层实际减负,但,瞎子摸黑夜间行走始终不是上策。摸着石头过河,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之勇敢向前的胆识,方可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