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做自己擅长的事,无疑悦人悦己。一不小心,还能走上人生巅峰。
比如当年明月,因为酷爱故纸堆,立志写好看的历史,写出了百万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他还因此换了岗,可谓名利双收。
能够做自己擅长的事,当然求仁得仁,如鱼得水。可做不擅长的事,我以为顶多郁闷愁苦,一生不得志。然而不是。
翻开史书,做不擅长的事,一是可能前途尽毁,二是可能要命。
比如古人对李煜就有精准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一生多情,才华横溢,但因不擅长做君王,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
赵匡义一声断喝: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煜与满腹才华共赴黄泉。没想到,薄命的人哪个朝代都不缺。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就不好理政,酷爱木工活儿。整天与斧子、刨子、锯打交道,而且技艺高超。据说凡是他 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技术好,还精于构思。
明代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用料多,样式 也普通。朱由校自己设计图样,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样式美观大方,床板可以折叠,携带十分方便。让太监拿到市场上去卖,总是抢手货。
他最拿手的是制作微缩景观,他做的花园微观模型,亭台轩榭,小桥流水,最妙是里面还有他自己设计的微缩水喷,就是喷泉。喷泉嘴儿上放个小木球,水一喷出,木球来回转动,简直和今天的喷泉没什么两样。
天启五年,他还担任中和殿等大型宫殿重修的设计师。放在今天,他绝对是创新型技术人才,开一间大型的由校木器有限公司,一定赚得盆满钵满,火遍天下。
可惜他的主业是皇帝。因为醉心木匠活,他任用了擅乱朝政的魏忠贤,把大明王朝整得乌烟瘴气,自己也年纪轻轻就病死了。
朱由校当皇帝是没办法,他是被指定任用的。估计如果让他选,可能他只愿意做木匠。可是另一位明臣就不一样了,他是自找的。
《明通鉴》:“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
意思是说,解缙因为迎附皇帝突变新贵,才气高敢于担当。但喜欢建言献策,无所顾忌。伴君如伴虎,天子面前能不谨言慎行?
解缙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也,«永乐大典»总编。朱元璋曾对其赞赏不已:“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把他当儿子看待,想想当时够多红。
因为言无不尽,他被朱元璋贬官,自此反思要为己谋私利。靖难之役时,解缙前脚和友人呼天抢地,表示要大义守节,后脚就主动迎附。
朱棣夺位后,解缙和夏元吉等人因为拥护朱棣有功,从建文旧臣摇身一变成为了永乐新贵。
一代才子化身政客,解缙加倍投机钻营,领朱棣旨篡改历史,以标榜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解缙曾总修《太祖实录》,颠覆了洪武朝的真相,建文朝的历史更是遭到了大量删减。圣旨虽不能违抗,但是解缙不能坚守原则,为世人诟病。
永乐元年,解缙领旨再修书。他汇集了全国学界精英,组成一支2169人的编辑队伍,历时5年编成一部《永乐大典》,无上荣光。
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永乐大典》的庆功会上,却没有主编解缙的身影。因为就在9个月前,他被贬到了广西做布政司参议,因参与太子之争势败。
1415年正月,朱棣决定大赦天下刑犯。但看到解缙的名字,他问了一句:“怎么,解缙仍在?”
就这一句话要了命。纪纲摆下酒宴,将酒醉的解缙埋在了积雪中,享年46岁。如果解缙以著书立说为业,也许他的生活会幸福得多。
朱棣励精图治,打造了大明盛世。如果解缙坚守文人风骨,以他的才学和朱棣的英明,没准还能再修出几部盛世巨典,彪炳千古。
毕竟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在朝廷领工资,混日子。儿子王献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书法水平高,更不知自己所司何职。别人一问,他说:"我前面有许多人牵着马,我应该是管马的。"(认真脸)
果然,天才和白痴只有一线之差。这两位天才兼低能虽然不作为,但他们也不乱作为,所以保全了自身。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从不缺乏政客,也不缺少混日子的官员,比如万岁阁老,比如伴食宰相。
但这两位一流书法家却因其巨大成就,光耀万世。从这一点上说,王氏父子比解缙要明智得多。
所谓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因为选择就是最重要的努力。
如今,我们眼前的选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走错一步,不会致命。但人生关键就那么几步,而且每一步都作数。
因此,我觉得选择自己擅长又热爱的事情来做,方不负此生。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今我们以解缙为镜可知: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不但虚度年华,还会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