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这边网络一直卡住,开课十分钟才进来课堂,错过了前面的听课。
对比《望天门山》和《横江词》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横江词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同样是遥望天门山,看着长江。原来雄伟壮观的天门山,在《横江词》中却被猛风吹倒。
同样是天门山,重用时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被流放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不同的人生故事,不同的心情时有不同的创作。
对比欣赏《上三峡》和《早发白帝》
55岁的李白又写出了《上三峡》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
这两首诗都写三峡,有什么不同之处?
色调:《上三峡》“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基本上没有色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色调明朗、阳光。
速度:“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诗人一定经历了什么?
同样的三峡长江诗人有了不同的境遇,写出了不同的诗词。被流放时“三招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病成丝”
被赦免时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年之后我们读着读着,真能读到李白被流放时的哀愁,被赦免时的愉悦。
我们一定还记得长江边上送别友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边上旅馆留宿时思念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里长江伴随着李白走完了他浪漫的一生,豪放的一生。
61岁时途经长江,不幸溺水身亡。留下一首临终诗,从此世间再无李白,李白和长江一样成为永恒。
两首诗主要是教师引导品悟,后两首诗是学生自读自悟。以李白人生在长江的行迹为线索,在长江上的起起落落。通过读李白的诗,欣赏长江的景,来悟出意境,读出诗人人生的境界。
教学设计思路(板块教学)
板块一
一、导入
1.李白其人
2.李白与长江
猜猜为什么要把李白与长江联系在一起?
板块二:品读《望天门山》和《横江词》。
1.读诗
因为望天门山学生比较熟悉,用的是读抽读复习巩固的方式。
2.赏景
赏景来物时,请学生读到诗中哪里的景?(有山有水)
学生对景物有大致了解以后,向老师对“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解读。“断”有神奇效果,右边是一把斧头,如同一把刀切的感觉,长江像一把斧头劈开天门山。而打开大门的就是楚江。自然而然地都读出壮观豪迈雄伟之情。
李白一切写景诗都写出了他的情,体会李白的什么心情?(愉悦,豪迈)
仅仅是因为长江的山水愉悦豪迈吗?
由诗到故事,结合当时背景,李白受到引荐,沿着长江而去,一路希望大展抱负。
《横江词》
是在写望天门山的第二年,因为李白受举荐却没有重用,失意落寞时,同样的景点,时间也很近,写出的诗却不一样。诗人背后一定有故事,这首是李白失意归来时写下的一首诗。
板块三:
自读自悟上三峡,早发白帝城。
1.多形式诵读。
2.自读自悟。
3.对比诵读
引导学生找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1)行船速度不同:“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千里江陵一日还”
(2)色调不同:灰暗与明媚、阳光。
这不同的背后,一定有不同的人生境遇。再带学生了解诗人的故事背后。公元756年,李白卷入了一场争夺帝位的事件,被流放到现在的贵州,也就是古时候的夜郎国。于是理想破灭的李白被迫沿着长江逆流而上,郁郁寡欢中,他写下了这首上三峡,正当李白在一路艰难的前行,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收到一封来自朝廷的诏书。诏书中写着朝廷赦免自己的消息,听到这样的消息,李白惊喜不已,马上乘船返回江陵。返回的途中再次路过三峡,重获自由的李白,写下了号称“天下第一快诗”的《早发白帝城》。
四首诗写下了李白不同的人生境遇,长江留下的是李白的喜怒哀乐与人生故事。
板块四:拓展延伸
1.李白与长江之……
2.李白逝去
长江不仅流下了李白的梦想,豪迈,流放,还写下了长江旅馆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友人“芳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1岁泛舟长江,溺水身亡,写下临终诗,传说在溺水身亡的那艘船找到了这首诗,这首诗写下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都与长江不分离。
从诗到诗人,最终回到诗歌本身,是让儿童受到母语文化的滋养与体验。
听课心得:
主题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比较难的课程,它需要上课的老师有全方面的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向老师把关于李白与长江的主题阅读教学上的如此自如,可见向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对于诗歌的教学,我以前经常停留在翻译诗歌意思上面,向老师的这节课让我重新找到了思路。特别是向老师在上《望天门山》这一首诗的时候,着重解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句,而这一句又重点分析“断”这个字,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们领略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以此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心情的豪迈。
现在我一点点领略到了暑假听朱煜老师讲统编教材的时候,朱老师重点提到“工具性讲透了,人文性也就出来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