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的供花
供花既然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环,就必须遵从祭祀礼仪。《礼记.祭统》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内心的惶恐怵畏,外化为动作,就是鞠躬、合十、磕头、跪拜,乃至着装如何、走路如何、神色如何、念词如何、献供如何云云,于是便有了极为紧复细致的仪轨。
具体到供花的插制,选择哪此花材,限定哪类器皿,插出哪种花型,
须依照对祭祀、供养的对象而定,也由不得像其他场合一样自由发拌!花的场所必然是祭祀进行的场所,有莙特别的陈设营造。首先安雨禁祀对象的陈列,可以是雕像、画便,圳孔子的雕像、画像,蚁有相天的象征性物品,如孔子衣冠、一太《论还 y 书籍。其次,祭品米风历代有看不同讲究,方位、次序、燃比儒椒而定以距今较近的例,先师位前陈设如右图!出殃,技具孔庙的配置,民间禁化 P 。此外,祭祀多用香品,占小 hh 知尾嵎,香韵缭究蒙,有的刻意将气氛营造得盛大磅礴,有的则营造出神秘感。
时至今日,民间仍会在传道授业场所或遇孔子纪念日时,举行小规模祭拜活动,于先师像前以礼器做端庄的供花。
上文谈及花与佛的关系、佛教传入对于我国插花艺术的影响,以及借由日本五供反观唐时以花供佛的形式,已经对佛前供花作了简要介绍。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游览大小寺院时,在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前方或两侧很容易发现花的存在,无论是人造的纸花、布花、塑料花,还是鲜花,都是供花形式的传播与发展,唯一可惜的或许只是形式上不尽严谨,或者花本身由于长久不更换而不再整洁美观,寺院中的出家人也不再通晓以花供佛的方法。
一些对于供养形式并不十分“挑剔”的佛教宗派,如“饿了就吃,困就睡”的禅宗,反而反对这类精致的安排,一枝自由自在生长的山野之花,自我依靠,自我存在,便足以参证。其中以曹洞宗最为典型,“默照”定,拈花一笑。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源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万物多么千差万别,就其形而上的根源来说,都可以追溯至同一个至大至广的“道”。中国传统的供花在此影响下,诞生的花型皆由唯一的根部生发出主家庭
千,开枝散叶,再开出更多的花,即便是分开的多枝花材也要模拟出收于一处的视觉效果,方符合由道而生万物的规律;按照道家的阴阳观结合花材的阴阳面;插花的三大主枝对应道教的天、地、人,三枝映照,便是天地人和,即道家哲学中最重要的“常”的概念'。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凡礼皆源于祭,礼不是儒家的专利,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礼观。正是由于中式插花有着与众不同的源头,因此,它一路发展到今天,虽不及其他类型插花在大众中的普及度,初学也不如其他类型插花容易上手,但中式插花作品所展现的精神力是难以复制的,经过天长日久的学习,研习者将进益匪浅,并惠及生活工作、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
在高度仪式化的供花之下,形式不断解放,内容不断多元,才有了皇室贵胄所用的典礼装饰用花,文人自娱的清供与禅花,以及更加多彩纷呈的民间生活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