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一直是我的渴望,从刚开始在喜马拉雅听,到今天和读书会一起共读,虽然有引领,可看的还是很吃力,厚厚528页的书籍用了10天了刚看了200多页,从高中的时候哲学是我学的最好一门功课,转眼快要30年没有接触,诸多人物的思想排山倒海的涌来,知识量诸多,难以消化,只有再次听喜马拉雅温故。
书中的苏菲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一个单纯的姑娘第一次看到“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如此深奥的话题,内心的波动可想而知,因好奇而去探究,因探究更加深入,触碰到自己的兴趣,对于苏菲来说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书中艾伯特用一封封信给苏菲讲述哲学史的起源,到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斯,到苏格拉底以及希腊文化的崛起,其实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与耶稣一样没有留下文字的苏格拉底,用与人争辩探索自己的哲学,而他的学生柏拉图记下了他的辩论,这就如同中国的孔子,学生众多,很多思想是由口述学生记录而留存在世上的,世人只知他是最智慧的人,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是如此,他的存在奠定了西方哲学史的开篇。
跟随着苏菲我看到了柏拉图理性论对世人的影响,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否定,不仅运用了理性,同时也运用了他的感官,可是毕竟是第一次全面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他对植物和动物的区分,以及在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甚至于对女人的见解让不仅让苏菲看的发呆,让我也看的很吃力,哲学这门学科真的不是高中时候那么浅显。
不得不说希腊文化对欧洲发展的影响,不断崛起的宗教,与哲学还有科学形成了信仰的交互激荡,各种学派蜂拥而起,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比鸠鲁学派,新派柏拉图哲学,还有神秘主义等等,存在即使合理的,在当时的社会这些哲学流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的开始了自己的选择。
写到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虽然想对哲学史有所了解,书中也尽量用通俗可以理解的话语来阐述,可还是了解不深,我想这与我生活的环境不同有关吧,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文化,老子,孔子,孟子,以及诸子百家从方方面面来浸透,文化与生活相融合,理解起来轻松许多,不过文中提起的洞穴神话给我的启迪却是很深,当所有的人都居住在黑暗的洞穴里,靠一束火把来看墙壁的影子,有一个人挣脱了绳绑,走出洞穴看到了真实的形体和色彩,看到了天空中的太阳,真实的与影子是如此不同,他用欣喜和雀跃的心态试图说服洞穴中的人与他一起去看这真实的存在,然而他们不相信,然后把那个人杀了,我一直在想我们能否允许与大众意识有不同的人的存在,从古至今,我们都生存在习惯中,异类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得到人们的打压甚至是封存,昨天看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时提起对原创的看法,所谓创造性就是打造出新事物,冲破既定的思维方式,自由的翱翔于想象领域,在心里一次次重铸完整的世界,并且始终一内省的批判性眼光审视它。村上春树说起舒伯特的音乐,梵高的画,毕加索的画,可在当时的社会却是无人问津,很多人看到觉得心情不快,文中提起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的时候引起全场的哗然,场面混乱,人们不能接受,这首曲子如今变成音乐会的热门曲目,这期间人们的意识是如何改变的呢?从古到今,我们人类是温和的又是疯狂的,异类的绞杀穿过整个人类历史,这不仅让我反思,为什么我就是对的呢?为什么不同于大众意识存在的东西就不能存活呢?人类最为残忍的是用公众的力量去排斥,孤立,碾杀,可为什么总有一些异类要前仆后继的证明自己的先知,在数百年后成为指引社会前进的引路石呢,是我们大众的目光太为短浅,还是这些先知们是跨越时空降生而来的?
一直以来我都对叛逆这个词难以阐述,什么是叛逆,没有触犯法律,没有伤害他人,只是与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中国的社会总喜欢以自己的喜好左右他人的生活,界限又不分明,成功学又充斥在社会的角角落落里,那就是优者胜,中国文化中的人中龙,人中凤,无时不刻的在指导你要鲤鱼跳龙门,大学就是龙门,每一个学生都是鲤鱼,挤在狭窄的河道里奋力前游,弱的,资质普通的,落在了后面,被站在河岸上的父母高喊着冲啊冲啊,全然不顾是多么的无力,而这些落在后面的鲤鱼从此在浅洼中存活,机会寥寥。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异于他人,理解他与你的不同,尊重他所选择的生活,即使如一粒水滴淹没在茫茫大海中又如何,是啊,再次回到起源“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探究了本质就允许不同的存在,我们生活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一个我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我都创造了这个世界,允许自己不成为人中龙,人中凤,只允许自己按照本心而活。
《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当今的名著,它以趣味的讲述把覆盖在哲学上那层神秘的面纱揭开,哲学不再是深奥的,距离我们遥远的,它和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源于生活,它正在从高高的祭坛上一步步缓缓走下,闪烁着迷人的微笑,等待着你的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