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晓松老师的一个墙头草粉丝,却拥有像坟头草一样忠诚的品格,从《晓说》始,我被晓松老师的博学与豁达感染,无药可救地认同他绝大多数与本人利益和政治正确不相冲突的言论,尤其是那碗人尽可尝的鸡汤: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晓松老师的“苟且”大概是从放弃清华学业转入文艺车道开始的,屎尿不及,一首歌的时间便到达了远方,至今在校园民谣领域没几个人敢坐在他的右边。
故事总是需要起伏,出走远方的晓松老师也不忘时不时回头苟且一回,2011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晓松老师入狱半年,期间恰逢其自编自导的电影《大武生》上映,此刻,BGM欠晓松老师一首《凉凉》,这应该就是我辈眼中他生活路上的另一只成规模的“苟”了吧。
2012年3月《晓说》开播,我浑浑噩噩的生活被强行灌入一碗强心剂,开始了有期待地生活。4月,《如丧》出版,孤陋寡闻的我惊为神作。坊间传言,佛教的一号人物号称“如来”,丫写本书叫“如丧”,简直不要太浪。依稀记得那天是我生日,月黑风高,我伙同书店营业员撬开了仓库的大门,原因是我想买一本《如丧》给自己当礼物,而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库存压力着实有些大了。
无雪之冬已尽,乍暖还寒时候,不得不讲,离开校园是很多人苟且的开始,如我,为生计之故,辗转流浪多年积攒了各种姿势的失败经验;为养娃之故,奶粉取代货币成为衡量家庭流动资产的一般等价物。百无聊赖之际,接触了两部纪录片,一是《人世间》送给自认为苟且的你,撑不过5分钟,心酸难耐,你眼前的苟且可能是别人可望不可及的远方。二是《我在故宫修文物》送给心向远方的你,没有大开大合,功夫全在一点一滴。
近期,晓松老师出镜智联招聘广告,达到其颜值历史顶峰,感谢科技的力量。谨以此事与诸君共勉,像“矮大紧”长成那样的人都到了远方,作为帅哥美女的我们还犹豫个鸟蛋,切记:稳定发育,别浪,文艺点讲:且苟且且,徐徐远方。